外国语学院举办“大学生爱情观”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11月11日晚,外国语学院“大学生爱情观”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在外院新楼501教室成功举办。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刘卉担任主讲嘉宾。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恒,团委常务副书记丁雨婷、副书记熊珊儿、杜姝格出席讲座,百余名同学参加活动。讲座由团委书记伍昕钰主持。

 

       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活动正式开始。首先,刘卉通过一个短片引出了核心话题。爱情是什么?她用《人间词话》中爱情三境界的描述,形象地展现了追求爱情的方式和爱情的不同阶段。在爱情中,我们会经历怅惘到热烈最终归于恬静的过程。

 

       热烈的“情”最后将深化沉淀成“爱”,这也是恋爱发展到婚姻家庭的过程。她娓娓道来,爱情的本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双方互相倾慕、互相爱悦、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深沉而持久专一的真挚感情。

 

       谈到“大学生恋爱”的话题之前,刘卉通过示例让同学们感受中西方恋爱观的不同,激起同学们的兴趣。

 

       中国古代婚恋需要经过繁复礼仪,才能获得社会认可。而在西方,人们的情感表达往往更加直接,比如球星科比会每天给妻子早安吻,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对孩子表达爱意。通过实例,同学们对爱情的不同表现形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介绍过爱情观的基础知识之后,刘卉给同学们介绍了著名的“爱情三角理论”,详细解释了亲密、激情和承诺这三个要素的具体含义。根据这三个要素的具备与否建立“爱情公式”——只有亲密行为的“喜欢式爱情”,只有激情的“迷恋式爱情”,只有承诺的“空洞式爱情”,兼具激情与亲密的“浪漫式爱情”,兼具亲密和承诺的“伴侣式爱情”,只有激情和承诺的“愚蠢式爱情”,三者皆有的“完美式爱情”。

 

       阐释过科学理论后,刘卉又分享了文学艺术家们对爱情的理解。对“I love you”的翻译,夏目漱石说“今夜月色很美”,张爱玲说“原来你在这里”。也有同学表示,“爱情就是好像突然有了软肋,也突然有了铠甲。”

 

       在进行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的分析后,刘卉引入了大学生的择偶观话题,并让在座同学给“智、德、才、貌”四个条件排序,思考在爱情中自己最在乎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做好谈恋爱的准备。她向同学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你是否允许自己的个性有限度地减损?你想从恋爱的亲密关系中得到什么?你能给予什么?开始一段崭新的人际关系需要为对方做出相应的妥协,需要精神和物质的付出。爱情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责任,只有真正接受恋爱关系中需要面对的种种挑战,才能更好地开始一段感情。

 

       讲座最后,刘卉为想要开启一段感情的同学们分享了提高自身魅力的方法。

 

       爱情,是每个人需要用一生去思考和践行的话题。刘卉真诚地祝福同学们收获美好的爱情,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完成好恋爱这门人生“必修课”,在燕园找到自己的真爱,收获最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