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接力,“海棠”战疫在行动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北京大学响应政府号召,积极落实疫情防控部署,保卫校园健康。疫情当前,有这样一批外院人活跃在战疫前线:他们当中,有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有即将面临期末季的学生,更有甘于奉献的党团支部。从深冬到盛夏,他们不畏困难、奋勇争先,践行着外院人对祖国和人民的誓言。

 

老师篇

 

李淑静老师——没有谁是一个人在战斗

 

       作为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老师最初就参与了核酸检测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当时,她向学院的年轻党员干部发布招募信息,选拔了五位热情温柔、细心精干的女教师上阵。望着她们年轻的身影,李淑静不禁感慨:“志愿者就该是这样的吧。”随着疫情形势变化,志愿者需求量增大,李淑静自己也跃跃欲试,很快加入了志愿者队伍。第一次,她报名了维持秩序岗位,引导排队、协助消杀;后来,她又主动学习技术,转为扫码志愿者。迄今为止,李淑静共参与了五次服务,这让她愈发自信,已是经验丰富的老手。

 

       李淑静坦言,自己在志愿服务中学到了很多:除了热情友好的态度,核酸检测更强调操作的规范,每个细节都关乎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志愿服务更让她感受到共同战斗、共克时艰的缘分,“即使都全副武装看不出是谁,也要最后合影纪念,比一个心、比一个V,鼓舞自己,也鼓舞同学同事。”李淑静眼中的志愿服务经历,是这样专业、热情而坚韧。

 

       “在这场抗疫攻坚战中,没有谁是一个人在战斗,缺了谁都不行。核酸检测志愿者们是可爱的,默默配合的同学们是可爱的,居家在线教研的老师们是可爱的,医护人员、保卫人员、后勤人员、职能部门纷纷上检测一线的老师们,都是可爱可敬的,每一个人都了不起。”

 

李淑静老师担任百讲广场核酸检测志愿者

 

刘淼老师——早日一起回到熟悉而热闹的校园

 

       刘淼老师于4月初加入了北京大学疫情防控教职工志愿服务队,主要负责现场秩序维护和扫码登记工作。在成为志愿者之前,她每次去做核酸的时候,都觉得站在与病毒斗争第一线的志愿者们辛苦非常。她会在心里悄悄地给他们点赞,也会真诚地向他们道谢。在自己成为志愿者以后,她觉得能够有机会给大家服务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十分有意义。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每位志愿者都会拿出自己的全部热情,认真服务每一位前来检测的同学、老师和后勤团队的工人师傅。有人没戴口罩,他们会现场提供;有人没带手机,他们也会拿出自己的手机帮他们扫码登记。志愿者们的关系和谐而温暖,他们之间彼此支持、相互打气,构筑了一个非常有爱的集体。

 

       “我想真心感谢全校师生对核酸检测志愿者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希望疫情快快过去,大家可以早日一起回到熟悉而热闹的校园。”

 

刘淼老师参与志愿服务

 

黄轶老师——“你好!” “您好!”

 

       自全面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起,黄轶老师便一直服务于扫码岗位。亲身体会志愿服务的工作内容之后,黄轶深刻了解到核酸检测过程之繁复。除此之外,严格的消毒和防护程序以及其他琐碎的准备工作,更是占用了医务人员大量的精力。她每次参加志愿服务,都有医务人员耐心讲解,并及时提供协助。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医护人员表现出的专业态度让她叹服:“医护人员才是真正应该被感谢的人。”她为能够以志愿者的身份为医务人员分担工作而深感荣幸。

 

       核酸检测工作起步阶段,天气还未转暖,尚需要薄棉服抵御凉意,志愿者们需要在扫码岗上一连坐上几个小时,不停搓脚也难以保持温暖。到了五月初,气温又飞速攀升,即使仅着蓝色防护服也感到酷热难耐。中午休息时,脱下装备顿觉卸下了重担,黄轶顾不得汗湿的衬衣,只想赶快咕咚咕咚大口喝水。但是,每每想到医护人员此刻还裹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她便觉得自己真算不上辛苦。

 

       最初参加志愿服务时,有的同学对核对姓名的环节不理解不重视,这项过程进行得并不顺利。后来,黄轶会主动对报出姓名的同学大声说:“你好!”这得到了很多同学积极的回应,他们也会热情地回复:“您好!”

 

       即使隔着口罩看不到他们的脸,她也仿佛看到了同学们脸上的笑容。

 

黄轶老师(左四)与志愿者合影

 

冯一帆老师——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冯一帆老师在本次核酸检测中主要承担了扫码登记工作,在东侧门、一体、百讲西侧、万柳岗位上都参与过志愿服务。

 

       冯一帆是第一批上岗的核酸检测志愿者之一。从本科起,她就一直活跃于志愿服务队伍之中,志愿服务之于她本身就是一件很有为、很有趣的事情。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她认为,每个个体都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守卫集体安全、服务集体发展,并在其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实际上是一种双重的成长。“参加志愿服务可以认识到很多新朋友,而且因为扫码核验姓名信息,我也认识了不少生僻字。”

 

       她希望,自己和所有志愿者们的付出能为大家守护安全的校园。她期待着疫情散去后,大家摘下口罩微笑的模样。

 

冯一帆老师参加志愿服务

 

 

学生篇

 

2019级博士生陶叶茂——参与是共同的,是相互的

 

       外国语学院2019级博士生陶叶茂曾担任学院多语种防疫翻译团队的主要学生负责人,如今,她仍在疫情防控志愿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说起参与本次志愿工作的原因,她说,除了自己一直以来参与志愿工作的热情之外,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故事。有一天,她去做核酸检测,扫码的老师没有询问她姓名,面对她的疑惑,老师回答,我认识你!她这才细细打量在防护帽、防护服、口罩、手套等全副武装下的志愿者老师,当老师把眼镜摘下,她才恍然大悟,这位志愿者居然是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老师。看着老师额头上、眼眶边都布满了细密的汗水,却依然坚守在志愿者岗位上,看着冲在一线的党委书记,她备受触动和鼓舞。听老师说起许多老师弹窗无法入校,核酸检测人力不足,于是,看到志愿者招募的消息后,她立即报名,同时也作为博士生团支部书记,在群里积极动员支部的同学们参与志愿工作。

 

        这不是她第一次动员支部成员参与疫情防控志愿工作了。去年,她多次参与了新冠疫苗接种志愿服务,也积极带领博士生联合团支部11名成员共同参与,为共筑免疫长城贡献了属于外院博士生的力量。在新冠疫情初期,她作为团队的主要学生负责人,带领翻译团队完成了约12万字的防疫医疗文件对外翻译工作,将中国的治疫方法及时有效地传递到了几十个国家。

 

       自博士入学以来,她的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过了210小时。因为志愿工作中的奉献与坚守,她有幸被评为“北京大学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人物标兵”与“北京大学青年百佳志愿者”。她说,参与是共同的,每个人的工作很小,却汇集成整体的井然有序;参与也是相互的,志愿的星火终将相遇,温暖自己和他人。

 

陶叶茂参与志愿服务

 

2019级俄语系本科生李欣雨——在需要的时候站出来

 

       为响应校团委号召,筑牢校园疫情防控屏障,李欣雨第一时间报名成为学校疫情防控学生志愿者,5月18日、22日在百讲广场、五四体育场负责核酸检测扫码工作,并担任小组联络人,5月21日、23日在五四体育场发放核酸检测贴纸。作为骨干志愿者,李欣雨第一时间联系小组的10名成员,发布工作事项。她认真参加了培训会,提前学习穿脱防护服、扫码志愿者和消杀志愿者的具体要求。在志愿活动中,李欣雨需要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协调调度志愿者。在开展18日的志愿工作时,一位志愿者突发不适,她第一时间安抚这位同学的情绪,并迅速联系其他志愿者替班,保证核酸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5月21日-23日,北京连续三天高温预警,报名核酸检测志愿者的人数并不多。李欣雨主动连续承担了这三天的志愿工作。在30多度的高温下,她刚穿上防护服后背就出了很多汗,手被汗水泡得发白,她笑称:“热到不敢吐气”。考虑到穿上防护服就不能上厕所,她就选择尽量不喝水;她觉得坐着扫码有时候速度会跟不上,于是她就经常站着工作,还不忘帮助其他志愿者解决设备上的问题。

 

       作为党员,三年来,她积极参加各种党团活动,积极响应号召活跃在志愿服务的一线,在需要学生党员冲锋在前的关头,她从不缺席。在宿舍楼紧急封楼进行核酸检测时,作为“外院党员先锋队”的一员,她第一时间报名成为志愿者。她戴着口罩从一楼一次次运送盒饭到六楼,没有喊苦喊累,说的最多的是鼓励身边的志愿者“辛苦了”,问的最多的是“我还可以为同学们做些什么”。

 

       2022年2月,李欣雨参与北京冬奥会的新闻稿件翻译,辅助冬奥会的外宣工作。在各类志愿服务工作中,她真切地感受到了学生党员的担当和力量:在需要的时候站出来,敢于做事、甘愿付出,试着去发出光芒而不仅仅是被照亮。这是她用实际行动所诠释的“党员责任”。

 

李欣雨担任学校核酸检测骨干志愿者

 

2019级日语系本科生巴桑拉姆——志愿服务是付出和收获并存的过程

 

       巴桑拉姆对核酸检测的扫码工作印象深刻。穿好防护服,戴上N95口罩和面屏,在北京的高温下,几乎一上身就浑身湿透了。两小时,口罩在她的脸上留下压痕,这让她想起了之前冬奥会的志愿服务经历——同样是戴着N95口罩,在看台引导观众。这一道道压痕,于她而言仿佛是军功章,无论是保障观众观赛,还是保障师生健康,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提醒着自己帮助别人,也提醒着大家要去感谢默默付出的人。

 

        除了需要穿防护服的核酸志愿者,她还参与了核酸纪念贴纸的发放。看到大家每次收到贴纸时的喜悦,巴桑拉姆和志愿者伙伴们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有回报的。志愿活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付出和收获并存的过程,志愿者们在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同样也收获了很多。在过程中,很多同学会主动和志愿者说“谢谢”“辛苦你了”,这些瞬间让她感受到自己做的事情别人是愿意反馈的,而她就这样在一次一次的志愿活动中去体验,去付出,去收获,无比幸福。

 

巴桑拉姆(右一)与志愿者合影

 

支部篇

 

亚非研究生党支部

 

       外国语学院亚非研究生党支部主要由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西亚系、亚非系的在读博士生与硕士生组成。面对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亚非研究生党支部成员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纷纷报名参与疫情防控志愿者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亚非研究生党支部共有13名党员居住在万柳学区或燕园校区,其中有10名党员参加了抗疫志愿活动。

 

       马萍、姬美伊、胡昕怡、詹丹妮、殷一果分别在燕园和万柳学区担任贴纸发放志愿者,负责为完成核酸检测的师生们发放富有燕园特色的贴纸,传递温暖。常悦参与班车乘车人员的抗原检测志愿服务,逐一核对登车同学的预约信息和健康宝,把好登车“第一关”。张怡、曲翔前在燕园校区担任核酸检测志愿者,为同学们进行扫码登记、传递拭子。孔昱参加了“防疫服务团-我为师生站班岗”志愿服务,负责在食堂门口维持秩序并督促同学们佩戴好口罩,保障就餐人员的身体健康。淳钰钧在近邻宝引导师生有序领取快递,并帮助师生进行外包装消杀,降低疫情在校园传播的风险。

 

       在积极投身抗疫行动的过程中,党支部的同学们有许多感悟和收获。

 

       马萍表示,能为同学们带来一丝燕园特供的轻松和温暖,她感到十分欣喜,也坚信我们终将拨云见日,度过时艰。姬美伊表示,每一张贴纸都代表了独特的记忆,承载了全体北大师生的共同坚守。胡昕怡则从核酸检测贴纸中看到了温暖、信任、理解的不断传递,她愿将自己微小的努力涓滴归海,最终汇聚成战胜疫情的磅礴合力。孔昱认为,佩戴口罩的背后展现出了同学们对校园疫情防控的支持,她很荣幸能以志愿者的身份和大家一起在校园里传递独爱与关怀,希望疫情能早日退散。

 

亚非研究生党支部成员们参与志愿活动

 

2019级俄语本科生团支部

 

       在团组织的号召下,2019级俄语本科生团支部的19名成员全部积极投身到了社区、村镇、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中。王羿捷、王学婧、沈戴宇在家乡疫情严重的时候第一时间到社区、街道报到,多天在岗参与站岗执勤、体温监测、信息排查、秩序维护等工作;罗心麦、李欣雨、吴昊、王学婧、沈戴宇响应学校号召,参与北京大学青年学生志愿者先锋队,全力投入核酸与抗原检测、线上流调、核酸检测贴纸发放志愿服务工作;孙楚晋加入“蓝信封留守儿童书信陪伴项目”,以书信的形式为孩子们科普防疫知识,疏解负面情绪。

 

       支部完善思想引领,整合服务讯息,帮助团员对接岗位,全方位支持志愿者,让团员们在一线接受锤炼。团员们说:“我在为同学们提供服务和帮助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很强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我们从清晨坚持到深夜,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手指冻到完全没有知觉,第一次发现在冬天防护服里也会有水。虽然很辛苦,但是想到能让等待做核酸的居民们早点回家,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的。”

2019级俄语系团支部成员们参与志愿活动

 

校内志愿者名单

(名单截止到6月1日,持续更新中)

 

       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但外院人们的付出和奉献终将为大家送来清凉夏日。我们期待更多的“海棠”成为飞在北大战疫一线的“小燕子”,也祈愿疫情散去,所有人都可以摘下口罩,在悠悠夏日里畅快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