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伊朗学者谢赫霍卡玛伊来访主讲 “文学与跨学科研究:古代文献中的占星信仰一例”

讲座现场

  

  2024年12月20日,德黑兰大学考古研究所铭文与手稿部主任、高级研究员伊玛顿丁·谢赫霍卡玛伊 (Emadaldin Sheikhalhokamaee)应邀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301会议室做“文学与跨学科研究:古代文献中的占星信仰一例”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大学伊朗文化研究所主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波斯语言文化教研室承办。讲座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长聘副教授刘英军主持,西亚系教授王一丹、长聘副教授时光、讲师沈一鸣与谈。到场的还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波斯语专业外教巴哈杜尔·巴盖里(Bahador Bagheri)博士、波斯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等相关院系的师生。

  

讲座海报

 

  谢赫霍卡玛伊指出,前人已经注意到波斯语文书中部分页面右下角的缺角现象,本研究的目的便是从广泛的波斯语文献中探询其原因。他以出自蒙古时期、萨法维王朝和恺加王朝时期的文献为例,展示了诸多通过书页或文本框的缺角、变形、歪斜或书写拖尾等方式来破坏规则方形的案例,总结出此类制书法形成的原因:古代伊朗人认为方形是完美的象征,不属于人间,如果人们使用方形就会带来不幸,于是便需要通过缺角、变形等方式来呈现一种“缺陷”。而在星相学上,当地球和月球以及太阳和月球之间两条连线的夹角为90度时,便为正交时刻;又有文献表明,古代伊朗人认为正交会带来不幸。讲座人通过对大量古代文献的考察,阐明制书法上的人为制造“缺陷”以辟邪的观念与星相学中“正交”象征不吉的理念之间存在关联关系。

  此外,在建筑学领域,西亚地区也存在着一种“破坏方形”的观念,伊斯法罕的四十柱宫、诸多聚礼清真寺、甚至克尔白天房都不是标准的方形。谢赫霍卡玛伊研究员认为,就连中国也似乎存在着这种建筑理念,他以北京城、唐代长安城、孔庙等城市或建筑群的平面图为例展示了这种建筑现象。他指出,这种理念可能与中国的风水学有关。他还提到,在这种理念影响下,可以发现伊朗的墓碑和棺材也不是标准的方形,都出现了一些变形。最后,他做出展望,希望本研究能够成为一个开端,引发更多和更加深入的研究,最终也许能够发现为生活于广大地区的诸多古代族群所共有的一种理念。

 

谢赫霍卡玛伊研究员讲座

 

  在讨论环节,各位与谈人以及其他在场师生与谢赫霍卡玛伊研究员展开热烈讨论。讲座结束之时,谢赫霍卡玛伊研究员还向北京大学伊朗文化研究所赠送了书籍。

 

谢赫霍卡玛伊研究员向伊朗文化研究所赠送书籍

 

  供稿、图片:吴小龙、刘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