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吉

基本信息

  • 姓名:萨尔吉
  • 职称:长聘副教授、研究员
  • 导师类别:博士研究生导师
  •  
  • 电子邮箱:saerji@pku.edu.cn
  •  

个人简介

萨尔吉,藏族,1975年12月生。北京大学哲学博士(2005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新体制长聘副教授。西藏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意大利国际地中海和东方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ies on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East, ISMEO)通讯会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基于梵、藏、汉对勘的佛教文献学、佛教哲学,印藏文化交流等。已出版专著《<大方等大集经>研究》(2019年,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编著《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藏文卷》(2020年),《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梵文文书》(2020年)。合作翻译意大利著名东方学家图齐七卷本的Indo-tibetica(中译本更名为《梵天佛地》,八卷,2009年[2018年再版]),编译《探寻西藏的心灵——图齐及其西藏行迹》(2009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50余篇。

教育背景

1994-1998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学士;

1998-2001年,北京大学宗教学系硕士;

2001-2005年,北京大学宗教学系博士。

任职简历

2009年至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系副主任。

研究领域和方向

佛教文献学、佛教哲学、印藏文化交流。

获奖情况

2012年度黄廷方/信合青年杰出学者奖。

2013年度访问学者优秀导师奖。

2020年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代表性成果

专著:

1. 《<大方等大集经>研究》,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

2. 国家图书馆主编,萨尔吉、王建海、萨仁高娃编著,《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藏文卷》,北京:学苑出版社,2020年。

3.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梵文文书》,上海:中西书局,2020年。

 

论文:

1. 《<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的两个譬喻》,《华林》第三卷,中华书局,2003年,第153–158页。

2. 《<大智度论>中的蜫勒与毗昙》,《法音》,中国佛教协会,2003年第7期,第17–22页。

3. 《陀罗尼、真言及其他》,《宗教学研究》,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05年第2期,第154–157页。

4. 《略论<菩提道炬论>涉及的相关问题及其对西藏佛教的影响》,《中国藏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2006年第1期,第34–41页(转59页)。

5. “A New Fragment of the Ratnaketuparivarta,”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07 (Tokyo 2008), Vol. 11, pp. 95–103.

6. 《意大利帕尔马中国艺术博物馆所藏藏文木刻本佛经》,《中国藏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2008年第4期,第69–74页。

7. 《<大集经>汉译本特点简析——以竺法护译本为中心》,程恭让主编,《天问》(丁亥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1–373页。

8. “Sanskrit Manuscript of the Svapnādhyāya Preserved in Tibet,” in Ernst Steinkellner, Duan Qing, Helmut Krasser (eds.), Sanskrit manuscript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a panel at the 2008 Beijing Seminar on Tibetan Studies, October 13 to 17. Beijing 2009, pp. 243–259. 

9. 《摩咥里制吒及其<四百赞>》,《南亚研究》,2009年第4期,第112–126页。*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B9《宗教》全文转载:2010年第2期,第3–14页。

10. “The Inscriptions of the Great Stupa of Gyantse. A Review of their Transcription in Giuseppe Tucci’s Indo-Tibetica and a Remark on the Calligraphic Conventions Used in the Inscriptions,” East and West, Istituto Italiano per l’Africa e l’Oriente, Vol. 58 – Nos. 1–4 (2009), pp. 235–255.

11. “More Fragments of the Ratnaketuparivarta (1),”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09 (Tokyo 2010), Vol. 13, pp. 111–120.

12. 《藏文字母起源的再思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3–16页。

13. “Tibetan Manuscripts Preserved by the Cultural Relics Office of Hengshan, Huna Province,”沈卫荣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75–88页。

14. 萨尔吉、吴娟,《<维摩诘经>梵藏汉三文对照(第一品部分)》,傅勇林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华西语文学刊》,第二辑,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96–114页。

15. 《江孜十万佛塔题记的再考察》,《中国藏学》,2010年第3期,第132–142页。

16. 《<甘珠尔>中保存的于阗僧人尸罗达摩译经》,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编,《藏学学刊》,第六辑(2010),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1–106页。

17. “More Fragments of the Ratnaketuparivarta (2),”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10 (Tokyo 2011), Vol. 14, pp. 35–57.

18. “the Translation of the Khotanese Monk Śīladharma Preserved in the Tibetan bka’ ’gyur,”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10 (Tokyo 2011), Vol. 14, pp. 185–222.

19. 萨尔吉、郑堆、熊文彬、乌云必力格,《梵文、藏文和蒙古文题记的转写和注释》,国家图书馆版本提供,《诸佛菩萨妙相名号经咒》,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9–354页。

20. 《众神的欢宴——以西藏江孜十万佛塔为例》,王志远主编,《宗风》,庚寅·冬之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60–275页。

21. 《西藏所藏的梵文贝叶经》,刘成有、学愚主编,《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374–377页。

22. 《<诸佛菩萨妙相名号经咒>兰札体梵文序跋转写释读研究》,乌云毕力格主编,《蒙古学问题与争论》,第八期,东京:国际蒙古文化研究协会,2012年,第113–118页。

23. 《试论格鲁派五部大论修学体系的形成》,李四龙主编,《人文宗教研究》,第二辑,2011年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第225–242页。

24. 《佛陀波利→当巴桑杰←菩提达摩》,王邦维、陈金华、陈明主编,《佛教神话研究:文本、图像、传说与历史》(2010“跨文化的佛教神话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第165–176页。

25. 《缘起法颂的渊源与流变——从舍利弗和目犍连的皈依谈起》,李四龙主编,《人文宗教研究》,第三辑,2012年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10–235页。

26. 《梵文残叶研究——宝星陀罗尼经》,段晴,张志清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梵文、佉卢文卷》,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第41–119页。

27. “Indic Buddhist Manuscript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eking University Project,” in Paul Harrison and Jens-Uwe Hartmann, eds., From Birch Bark to Digital Data: Recent Advances in Buddhist Manuscript Research.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Indic Buddhist Manuscripts: The State of the Field Stanford, June 15–19 2009. Beiträge zur Kultur- und Geistesgeschichte Asiens 80; Denkschriften der philosophisch-historische Klasse 460, pp. 291–300. Vienna: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28. 《试论<华严经>的构成与流布——以梵藏文献为中心》,陈一标主编,《2013华严专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华严莲社,2014年,第37–60页。

29. 《西藏山南地区达隆寺壁画题记的初步考察》,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编,《藏学学刊》(CSSCI来源集刊),第九辑,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第85–107页。

30. 《清净恶趣,往生极乐——清东陵裕陵地宫藏文转写陀罗尼研究》,西藏社会科学院贝叶经研究所编,《西藏贝叶经研究》,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94–100页。

31. 《江孜十万佛塔题记的再考察》,郑堆、弗朗西斯科·塞弗热主编,《从地中海到喜马拉雅——意大利著名藏学家朱塞佩·图齐诞辰120周年纪念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第174–198页。(原文刊载于《中国藏学》,2010年第3期,第132–142页。)

32. 《藏语与佛典》,西藏社会科学院贝叶经研究所编,《西藏贝叶经研究》,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8–43页。

33. 《云南达摩祖师洞纪事碑研究》,王颂主编,《时代特色人间佛教与亚洲的历史与现实——2015崇圣(国际)论坛论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年,第97–127页。

34. “Sanskrit Texts Discovered from the Southern Silk Road: Taking the Ratnaketuparivarta as an Example,” in Shashibala, ed., Sanskrit on the Silk Route, India: Bharatiya Vidya Bhavan, 2016, pp. 89–98.

35. 萨尔吉、萨仁高娃,《敦煌藏文儒家格言读物研究——以中村不折旧藏本<古太公教>为中心》,《中国藏学》,2017年第1期,第39–59页。

36. 《试论宗喀巴对佛教经典的引用——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为例》,青海民族大学宗喀巴研究院编,《第二届宗喀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7年,第90–99页。

37. 《沙海古卷——文献学视角下的佛教研究》,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编,《中国典籍与文化(第十一辑)》,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第181–216页。

38. 《关于梵汉佛典对勘的一些思考》,学愚主编,《禅与人类文明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期,第105–116页。

3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hotan and Tibet. Some Case Studies,” Bruno Genito and Lucia Caterina, eds. Archeologia delle Vie della Seta. Percorsi Immagini e Cultura Materiale. Volume IV, Roma: ISMEO, 2017, pp. 63–69.

40. 《甘肃天水武山水帘洞出土藏文木牍画研究》,西藏社会科学院贝叶经研究所编,《西藏贝叶经研究》,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1–6页。

41. 《佛传叙事演变略探——从四相成道到十二宏化事迹》,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编,《藏学学刊》(CSSCI来源集刊),第十五辑,中国藏学出版社,2018年,第1–21页。

42.   《<密集怛特罗>第十七品前五颂之研究》,郑堆主编,《全国首届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8年,第313–326页。

43.   《灵隐寺写本中的十二地》,西藏社会科学院贝叶经研究所编,《西藏贝叶经研究》,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1–14页。

44.   《从金刚座到乌斯藏——文化交融视角下的藏传佛教》,《青海民族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9年第2期,第16–22页。

45.   萨尔吉、欧珠次仁,《<海龙王所问经>诸本研究》,荣新江、朱玉麒主编,《丝绸之路新探索:考古、文献与学术史》,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年,第191–205页。

46.   《更敦群培<智游列国漫记>译注》,西藏社会科学院贝叶经研究所编,《西藏贝叶经研究》,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1–16页。

47.   《藏译<入楞伽经>及其注疏的初步研究》,才让、扎西当知、胡桥华主编,《交融共享:多民族文献与“丝路”文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20年,第29–39页。

48.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Daśabhūmikasūtra: Focus on the Seventh Bhūmi”, in Birgit Kellner, Xuezhu Li, Jowita Kramer (eds.), Sanskrit manuscripts in China III. Proceedings of a panel at the 2016 Beijing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Tibetan Studies, August 1 to 4, Beijing: China Tibetology Publishing House, 2020, pp. 331–372.

49.   《西域发现的非汉语文书的整理与研究——以梵语藏语文献为中心》,《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23–44页。

50.   《藏地石经传统略述》,房山石经博物馆、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编,《石经研究》(第三辑),华夏出版社,2020年,第264–269页。

51.   《六世班禅喇嘛为乾隆皇帝生日所奉祝辞考》,《西藏档案》,2020年第1期,第97–108页。

52.   萨尔吉、朋次合扎西,《象雄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2020年第3期,第53–63页。

53. “Revisiting the Sūtra of the Wise and the Foolish,” in Toshiichi Endo, ed., Illuminating the Dharma: Buddh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Venerable Professor KL Dhammajoti, Hong Kong: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21, pp. 321–335.

 

合著(第二作者):

1. Peter Skilling and Saerji, “‘O, Son of the Conqueror’: A note on jinaputra as a term of address in the Buddhāvataṃsaka and in Mahāyāna sūtras,”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11 (Tokyo 2012), Vol. 15, pp. 127–130.

2. Peter Skilling and Saerji, “The Circulation of the Buddhāvataṃsaka in India,”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12 (Tokyo 2013), Vol. 16, pp. 193–216.

3. Peter Skilling and Saerji, “Candrakīrti and the Pūrvaśailas: A Note on Triśaraasaptati v. 51,”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12 (Tokyo 2013), Vol. 16, pp. 267–272.

4. Peter Skilling and Saerji, “How the Buddhas of the Fortunate Aeon First Aspired to Awakening: The pūrva-praṇidhānas of Buddhas 1–250,”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13 (Tokyo 2014), Vol. 17, pp. 245–291.

5. Peter Skilling and Saerji, “How the Buddhas of the Fortunate Aeon First Aspired to Awakening: The pūrva-praidhānas of Buddhas 251–500,”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15 (Tokyo 2016), Vol. 19, pp. 149–192.

6. Peter Skilling, Saerji, Prapod Assavavirulhakarn, “A Possible Sanskrit Parallel to the Pali Uruvela-sutta,” in Jens Braarvig, Paul Harrison, Jens Uwe Hartmann, Kazunobu Matsuda, Gudrun Melzer, Lore Sander, ed., Buddhist Manuscripts in the Schøyen Collection, Volume Four (Hermes Academic Publishing (Oslo 2016), pp. 159–182.

7. Peter Skilling and Saerji, “How the Buddhas of the Fortunate Aeon First Aspired to Awakening: The pūrva-praidhānas of Buddhas 501–750,”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16 (Tokyo 2017), Vol. 20, pp. 167–204.

8. Peter Skilling and Saerji, “How the Buddhas of the Fortunate Aeon First Aspired to Awakening: The pūrva-praidhānas of Buddhas 751–994,”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17 (Tokyo 2018), Vol. 21, pp. 209–244.

 

书评:

1. 《佛教入门的金刚宝钻,佛学研究的无言良师——评<佛光大辞典>》,《普门学报》第三期,2001年。

2. 《张勇<傅大士研究>》,《华林》第二卷,中华书局,2002年,第337–341页。

3. 《三篇犍陀罗本的增一阿含型经:英国图书馆所藏佉卢文残片12和14》,《中国学术》第15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15–320页。

4. 《斯奎因收集品中的佛教写本》(第一、二卷),《华林》第三卷,中华书局,2003年,第441-444页。

 

翻译:

1. Edited by Dan Martin, Per Kvaerne, Yasuhiko Nagano, A Catalogue of the Bon Kanjur, Bon Studies 8, Senri Ethnological Reports 40,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Osaka 2003, “Introduction”, pp. 1–19. [苯教甘珠尔目录—序言],王尧主编,《贤者新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17–331页。

2. Daniel Boucher, “Gāndhārī and the Early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ions Reconsidered: the case of the Saddharmapuṇḍarīkasūtr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118, No.4., pp. 471–506. [犍陀罗语与早期汉译佛经的再思考——以《妙法莲华经》为个案],朱庆之编,《佛教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13–195页。

3. Lokesh Chandra and Nirmala Sharma, “Echoes of the Gupta Idiom in Chinese Art,” [笈多风格在中国艺术中的同声相应],收入故宫博物院等编,《梵天东土,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北京:故宫出版社,2016年,第504–514页。

 

合作翻译(第二作者):

1. Giuseppe Tucci, Indo-tibetica, 7 vols. Roma, Reale Accademia d’Italia, 1932–1941. [意]图齐著,魏正中、萨尔吉主编,《梵天佛地》(四卷八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罗马:意大利亚非研究院,2009年,2289页,56.4万字。

1) Indo-tibetica, I: mC’od-rten e ts’a-ts’a nel Tibet indiano ed occidentale: contributo allo studio dell'arte religiosa tibetana e del suo significato, Roma, Reale Accademia d’ltalia, iv–155 pp., 42 tavv. 《梵天佛地,第一卷:西北印度和西藏西部的塔和擦擦——试论藏族宗教艺术及其意义》,166页,插图2幅,图版43幅,5.8万字。

2) Indo-tibetica, II: Rin-c’en-bzaṅ-po e la rinascita del buddhismo nel Tibet intorno al mille, Roma, Reale Accademia d’Italia, 103 pp. 《梵天佛地,第二卷:仁钦桑波及公元1000年左右藏传佛教的复兴》,162页,地图1幅,图版158幅,6.2万字。

3) Indo–tibetica, III: I templi del Tibet occidentale e il loro simbolismo artistico; Parte I: Spiti e Kunavar, Roma, Reale Accademia d’Italia, 219 pp. e 91 tavv. 《梵天佛地,第三卷,第一册:西藏西部的寺院及其艺术象征——斯比蒂和库那瓦》,256页,地图2幅,插图9幅,图版92幅,7.5万字。

4) Indo-tibetica, III: I templi del Tibet occidentale e il loro simbolismo artistico; Parte II: Tsaparang, Roma, Reale Accademia d’Italia, 210 pp. e 152 tavv. 《梵天佛地,第三卷,第二册:西藏西部的寺院及其艺术象征——扎布让》,270页,地图2幅,插图5幅,图版152幅,6.9万字。

5) Indo-tibetica, IV: Gyantse e i suoi monasteri, parte I – Descrizione generale dei templi, Roma, Reale Accademia d’Italia, 302 pp. 《梵天佛地,第四卷,第一册:江孜及其寺院:佛寺总论》,295页,插页6幅,地图1幅,插图59幅,图版178幅,13.9万字。

6) Indo-tibetica, IV: Gyantse e i suoi monasteri, parte II – Iscrizioni, testo e traduzioni, Roma, Reale Accademia d’Italia, 330 pp. 《梵天佛地,第四卷,第二册:江孜及其寺院:题记》,437页,11.7万字。

7) Indo-tibetica, IV: Gyantse e i suoi monasteri, Parte III: Tavole., Roma, Reale Accademia d’Italia, 397 figg. 《梵天佛地,第四卷,第三册:江孜及其寺院:图版》,399页,图版397幅。

8) 《梵天佛地:索引及译名对照表》(增补卷),304页,4.1万字。

2. 魏正中、萨尔吉编译,《探寻西藏的心灵——图齐及其西藏行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罗马:意大利亚非研究院,2009年,162页,图版40幅,6.7万字。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

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方等大集经》研究”。

参与:

1. 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丝绸之路的文学与文化交流——新出于阗语及梵语文献研究”,项目编号:2009JJD770004,段晴主持,本人参与子课题“丝路新出梵语残卷研究”。

2. 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东陵乾隆裕陵地宫佛教题材梵、藏铭文及雕刻艺术之研究”,项目编号:09BZJ010,张保胜主持,本人负责藏文陀罗尼的转写、释读。

3.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第三批重大项目“新疆丝路南道所遗存非汉语文书释读与研究”,项目编号:12ZD179,段晴主持,本人为子课题“新出于阗王国梵文佛教文献及其他西域胡语佛教文献的综合研究”负责人。

4.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第二批重大项目“藏传佛教思想史资料选编暨藏传佛教思想史论”,项目编号:14ZDB117,中央民族大学班班多杰主持,本人为子课题“藏传佛教宗派思想资料编译及研究(觉囊派、格鲁派)”负责人。

学术团体和社会兼职

意大利国际地中海和东方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ies on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East, ISMEO)通讯会员(2013年迄);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2015年迄);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专业委员会委员(2016年迄)。

讲授课程

基础梵语(上、下);

梵语文学作品选读(上、下);

梵语宗教哲学文献选读;

梵语佛教文献选读(上、下);

藏语(上、下);

古藏文文献选读;

藏文宗教哲学文献导读;

藏学典籍文选;

印度佛教史(上、下);

印度佛教思想史专题;

佛教与佛教文献研究;

藏传佛教导论;

藏文文献目录学。

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1. 2001-2002年,赴挪威奥斯陆高等研究中心访学,参加阿富汗出土早期佛教写本的研究工作。

2. 2008.10.15–17,参加第四届北京(国际)藏学讨论会,发表论文“湖南衡山文管所所藏藏文写本陀罗尼”。

3. 2009.6.15–21,斯坦福大学何氏佛学研究中心,参加关于佛教梵文写本的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中国所藏的印度佛教写本——北京大学项目”。

4. 2010.4.24–25,哈佛大学,参加哈佛大学梵文和印度学系、哈佛大学内亚与阿尔泰研究委员会举办的“内亚和中国:文化交流和历史交流”主题会议,发表论文“《甘珠尔》中保存的于阗僧人尸罗达摩译经”。

5. 2012.10.21–24,参加首都师范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维也纳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五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江孜白居寺壁画题记再考察——兼论骑狮文殊”。

6. 2013.7.12-15,参加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和哈佛燕京学社联合主办的“7至17世纪西藏历史与考古、宗教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西藏山南地区达隆寺壁画题记的初步考察”。

7. 2013.12.8-10,赴印度新德里参加“丝绸之路的梵文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丝绸之路上发现的梵文文献——以《宝星陀罗尼经》为例”。

8. 2015.4.17-25,赴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参加亚非及中东系“丝绸之路的考古、路径、图像与物质文化”系列讲座,发表题为“于阗与西藏关系考——个案研究”的演讲。

9. 2015.8.14-16,赴甘肃敦煌参加2015敦煌论坛:敦煌与中外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发表论文“敦煌藏文写本《十地经》的初步研究”。

10. 2016.8.1-5,参加第六届北京(国际)藏学讨论会,发表论文“《十地经》梵藏文本的初步研究”。

11. 2017.6.11-22,赴匈牙利罗兰大学参加“从于阗到敦煌——丝绸之路历史艺术个案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贤愚经》的再考察”,会后赴德国慕尼黑博物馆调查和田出土写本。

12. 2017.11.6-9,赴青海西宁参加全国首届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作大会交流,发表论文“藏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13. 2017.11.10-13,北京大学,第三届世界华严学大会,发表论文“莲花、化佛及其他”。

14. 2018.3.21-27,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参加中央欧亚研究系的学术工作坊“丝绸之路:在内陆欧亚与中国之间”,发表论文“Collective Memory or Personal Narrative: Khotan and Nepal in Tibetan 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