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队伍建设,学习引领创新实践 ——社科部与外国语学院开展联学共建活动

  围绕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年”主题,急教职工之所急,4月11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与外国语学院联合策划的科技赋能队伍建设活动——“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专题讲座在民主楼208会议室举办。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冬梅,党委副书记冯美娜,社科部部长、党支部书记初晓波,社科部副部长郭琳,社科部党支部副书记李净,社科部党支部、外国语学院教职工、博士后、学生1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讲座得到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大力支持,实验室算法专家黄晶老师担任主讲人,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张忞煜担任主持人。

  

讲座现场

 

  张冬梅老师首先向到场的各单位众多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她表示,在拥有百年历史的古老殿堂学习最新的AI技术应用,是一次很有意义的联学共建活动,也是新时代外国语学院教职工培训教育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旨在以科技赋能队伍建设,以学习引领创新实践,希望此次讲座能为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带来更多的创新方向和方法,能为学校各层级的管理服务工作带来启发和效能。

  

张冬梅致欢迎词

 

  随后,黄晶老师以“从入门到精通:大语言模型的技术与实践”为主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沿革。她回顾了大语言模型的崛起历程,强调中美两国在大模型研发上的差距正逐步缩小。随后她详细解析了大模型的技术原理,幽默地以“炼丹炉”为比喻指出这一技术包含的三大核心要素:数据、算力与算法,从原理的维度为听众讲解了不同大模型之间的性能与特征差异。

  

  

黄晶老师做讲座

  

  针对实际应用,黄晶重点介绍了国产开源模型DeepSeek的优点,并分享了用好提示词提升DeepSeek使用效率的技巧,例如“具体化指令”“角色扮演”等。她现场演示了如何通过结构化提示语快速生成学术论文摘要和可视化网页等高阶技巧,为高校师生利用DeepSeek服务日常学习与工作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观众提问

  

  在黄晶老师讲解接近尾声时,来自学院各系所中心的师生和行政管理人员结合自身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中的实际需求进行踊跃提问。针对长文本处理、数据隐私、版权归属等问题,黄晶老师从技术原理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给予了详实的解答。针对老师们特别关心的AI技术与多语种语料库结合的问题,黄老师认为大模型可辅助生成考核题目或构建专业翻译语料体系,具体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张忞煜老师总结

  

  讲座最后,主持人张忞煜老师总结道:“大语言模型的突破性发展无疑是革命性的,但其实人类早就拥有承载人类智慧的庞大符号网络,那便是我们外院师生再熟悉不过的各种语言和由这些语言承载的人类文化。因此也可以说,与大模型的协作也是外院师生教学科研的自然延伸。”

  本次社科部、外国语学院的党支部联学共建活动恰逢其时,意义非凡。这场在百年建筑中探讨前沿科技的对话,恰如传统与创新的交融。此次联学共建活动不仅为学院师生提供了用好工具的技巧,更启发了跨学科合作的可能。在科技浪潮中,无论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任何一个岗位上,唯有主动拥抱变化,方能立足时代风口。外国语学院将持续举办此类活动,推动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助力广大教职工职业素养的提升。(撰稿人:王乃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