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下的东亚古典学新生代发展”北京大学系列讲座第一讲成功举办

 

       2021年10月15日14时,“国际合作下的东亚古典学新生代发展”北京大学系列讲座第一讲通过ZOOM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化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日本学术振兴会基盘研究A“国际合作下的东亚古典学新生代发展”)联合举办,东京大学斋藤希史教授与北京大学丁莉教授共同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潘钧教授、解璞助理教授、东京大学德盛诚教授、田村隆副教授、京都大学道坂昭广教授、帝京大学马场小百合老师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京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近二十名师生相聚云端,参加了本次讲座。


 
图1:与会师生合影


       据悉,“国际合作下的东亚古典学新生代发展——从文字世界的开拓出发”项目发轫于2012年,着眼于用“汉字”进行读写的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印尼半岛北部等地的“东亚古典世界”,探讨东亚古典中“文字世界的开拓”,即在对日语假名、朝鲜文字等汉文以外的书写语言以及其他诸多事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探索文字世界的构造及其生成机理。此外,该项目也特别注重国际合作研究与新生代研究者的培养,旨在将“东亚古典学”的方法可视化,进而使其成为促进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的研究领域。截至目前,“国际合作下的东亚古典学新生代发展”项目先后与韩国成均馆大学、高丽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联合举办六十余次讲座。本次讲座是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系列讲座第一讲,也是“国际合作下的东亚古典学新生代发展”项目的第六十七讲。
 


图2:讲座剪影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古事记》中的汉字表现——与《日本书纪》相比较”。主讲人马场小百合老师关注日文假名出现以前,《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日本上代文学作品中的汉字运用情况,尤其是《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的和歌与汉字的关系。马场老师首先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中国典籍谈起,解释“记”“纪”“书”等不同体例的区别与联系。与《古事记》比较宽泛地“记录古往的事情”不同,《日本书纪》主要为当权者做传,叙述天皇的历史事迹。紧接着,马场老师结合《古事记》序文“已因训述者,词不逮心。全以音连,事趣更长。是以,今,或一句之中,交用音训。或一事之内,全以训录”和多个例证,指出作者太安万侣在编纂《古事记》时所遇到的困难,即若全借用汉字的意义采用训读,则需舍弃诸多助词助动词,难以传达日语的微妙语感。若全用音读,则冗长难懂。太安万侣采取了以训为主的策略,《古事记》散文叙述部分以训读为主,但所收录的歌谣则却是一字一音的音读,马场老师结合雄略天皇、神武天皇的和歌等对《古事记》《日本书纪》的共通段落进行了比较和详细的阐释,指出了以训为主的叙述部分和以音为主的和歌部分对同一事项表述的差异,探讨这种差异在《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的不同意义。


 
图3:主讲人马场小百合老师


       在讨论环节,北京大学18级本科生黄舒蔚同学针对叙述部分的“铿锵”一词在和歌中的不同用法,提出是否有可能是因为作者没有充分理解而产生的偏差?斋藤老师回答道,这与其说是作者因为“不懂”而产生的谬误,不如说是为了符合汉文的用词习惯而刻意选取了与和歌不符的词汇,并认为或许可以将《古事记》中的散文部分、《日本书纪》中的散文部分、歌谣部分看作三种不同的文体进行深入探讨。丁莉教授也认为叙述与和歌部分汉文词汇、和文词汇的意义完全不同,对两部作品中类似现象产生的原因应当如何看待提出了问题。
 


图4:主持人斋藤希史教授


       随后,北京大学21级硕士生匙可佳同学提及日本叙事作品中存在不少和汉混淆文、变体汉文等文体的著作,说明日本人擅长在叙事文中汲取和、汉两种文体的长处,而在诗歌领域,和歌和汉诗的界限似乎一开始就泾渭分明,为何在日本的古典诗歌中没有出现和汉混淆类的诗体呢?马场老师指出和歌中其实存在一些汉语词汇,例如白雪(しらゆき)。斋藤老师也认为,表面上看,日本没有诞生和汉混淆类的古典诗歌体裁,但实际上对汉诗进行汉文训读之后的书写,本质上也是一种和文与汉文相结合的诗歌写作模式。田村老师进一步补充道,和歌很少运用汉语词汇,可能主要出于韵律的考虑。在日本文学中,汉语词汇往往给人一种较为生硬的语感,很难适应和歌的抒情表达。并且,和歌拥有特殊且固定的形式,对词汇的音节有所要求,而由于汉语词汇的特殊发音方式,要构成和歌所追求的流畅韵律,可谓是相当困难。
       北京大学19级博士生向伟同学将《史记》《汉书》与《古事记》《日本书纪》进行比较,认为它们在描写战争场面的叙述文中穿插《垓下歌》或和歌等歌谣的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马场老师阐述了歌谣在叙述战争的文本中所具有的作用,并进一步阐释了叙述文与歌谣的不同文体效果。
       中国人民大学18级博士生刘春柳同学针对《古事记》中描写神武天皇征战时使用一系列和歌的情况,结合叙事文体更偏向记述性,和歌更具有抒情性的特点,提出著者是否有可能是因为未曾经历过真实的战争而刻意回避其记述性,而选择了更具抒情性的和歌。马场老师指出在《古事记》的其他战争场面,还是能看到记述性的文字描写,而此处连用多首和歌,更多地应该是利用和歌的韵律性与比喻性来突出讨伐敌军时的士气与战争的残酷。
       最后,丁莉老师进行了简要的总结,表示“国际合作下的东亚古典学新生代发展”项目为国内外师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对此表示感谢。本次讲座于16时30分左右,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下一场讲座拟于11月19日由东京大学德盛诚教授主讲,敬请期待。

文: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