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博雅中韩人文学论坛成功举办

  2022年11月26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韩国)语言文化系、北京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国语系、山东大学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博雅中韩人文学论坛”于线上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十六所高校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会。

 

  会议由开幕式、主题发言、分论坛发言讨论及闭幕式四部分组成

  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牛林杰老师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王丹老师致开幕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俊菊老师致贺词。

  王丹老师代表共同主办方向与会学者致以诚挚问候后,对“博雅中韩人文学论坛”的创办及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2018年11月,北京大学朝鲜(韩国)语言文化系、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今北京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共同主办了首届“博雅中韩人文学论坛”,邀请活跃在国内外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韩国语言、文学、文化、历史、哲学、国别区域等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在跨学科视域下共同探讨朝鲜(韩国)学研究。在学界同仁的支持和鼓励下,此论坛得以持续举办,并在坚守创办初衷的同时,不断纳入新鲜血液,不断结识学术伙伴,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与强大的吸引力。王丹老师向对本届论坛给予鼎力支持的王俊菊老师、为筹办论坛而辛苦付出的牛林杰老师及山东大学韩国语系师生致以诚挚谢意,并向担任主旨发言嘉宾的北京大学周程老师、南京大学孙江老师,及所有与会学者表示衷心感谢。

  王俊菊老师代表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全体师生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莅临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与感谢。王俊菊老师指出,目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朝鲜(韩国)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次论坛的举行充分体现了朝鲜(韩国)学研究的跨学科性、时代性及战略性,展现了朝鲜(韩国)学研究的广阔发展前景。外语学科的专业建设和学术研究应当走交叉融通之路,在新文科建设理念下呈现学科特色,凸显研究价值。

 

 

  在主旨发言部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老师和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历史学院教授、学衡研究院院长孙江老师为与会学者带来了精彩的学术讲座,将朝鲜(韩国)学研究置于东亚视野之下,对朝鲜(韩国)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前沿、研究方法及未来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周程老师以《“科学”在近代东亚的传播》为题发言,对中文文献中出现的早期“科学”用例、英文“science”语义的发展演变、作为“science”译文登场的“科学”、早期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科学”及“科学”在韩国的传播线索进行了探讨,深入分析了“科学”一词的来龙去脉及发展演变情况。孙江老师以《以概念为媒——东亚近代知识的地平》为题发言,对概念史的核心概念、重要命题及研究标准进行了系统阐释,鼓励与会学者以概念媒介,展现东亚知识地平,寻找东亚共性纽带,共建东亚美好未来。

 

 

  “语言及教育研究”分论坛由复旦大学郭一诚老师和北京大学丁一老师先后担任主持,山东大学刘荣荣老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赵新建老师先后进行评议并组织讨论。上海外国语大学赵新建老师以《中国和韩国的现代语言学研究》为题发言,梳理了中韩两国现代语言学研究史的内容及特点,提出了中韩两国语言学未来交流的相关展望。大连外国语大学李民老师以《基于中韩外交口译语料的译员言语行为研究》为题发言,基于中韩外交口译语料,考察了即席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的言语行为,进而分析了言语行为背后的以言表意、以言行事、以言取效三种动因。北京大学丁一老师以《以产出为导向的基础韩国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析》为题发言,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案例,探讨了韩国语专业低年级阶段核心课程“基础韩国语”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问题。中国传媒大学范柳老师以《基于课程思政的<韩国语播音学>教材建设研究》为题发言,将课程思政、播音主持艺术与韩国语语音和发声相结合,探讨了基于课程思政的韩国语播音学教材建设内容体系和具体实施方案。湖南师范大学闫超老师以《论汉韩语小句定语结构的显赫度》为题发言,立足于语言库藏类型学的显赫范畴理论,从句法、功能、心理三个层面论证了小句定语结构在汉韩语中的显赫度差异。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迟琳琳老师以《基于目标导向的外语课程思政体系研究》为题发言,针对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现状的难点,提出要重新设置课程目标并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指标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单清丛、任倩倩、赵娜分别以《韩汉语解反预期标记“어쩐지”和“怪不得”的因果达及与认识突变解读》《韩汉语的入场特征对比分析》《韩国济州方言的濒危现状与保护复兴措施》进行了发言。

 

 

 

  “文学研究”分论坛由北京大学南燕老师和文丽华老师先后担任主持,北京大学琴知雅老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李丽秋老师先后组织讨论。北京外国语大学李丽秋老师以《从文集出版看朝鲜时代妓女文学的发展历程》为题发言,对朝鲜时代的青楼女性诗文集进行了系统考察,分析了青楼女性诗集的出版原因及其文学史意义。北京大学文丽华老师以《<春香传>中春香形象的演变与变化》为题发言,考察了春香形象的演变过程,分析了春香形象变化的原因及意义。山东师范大学韩晓老师以《朝鲜半岛对蒋光慈文学的译介与阐释》为题发言,指出《鸭绿江上》遭到撤稿反映出殖民权力场域深刻影响了文学的译介和传播,并通过分析蒋光慈文学的译介与阐释,揭示了朝鲜半岛的有识之士如何寻求文学突破。北京外国语大学韩梅老师以《16世纪朝鲜文人苏世让朝天诗中的双面明朝》为题发言,从皇帝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三方面对苏世让诗中明朝社会的双面性进行分析,探讨了苏世让的爱民精神及朝鲜文人的主体意识。山东大学刘惠莹老师以《嫔宫之“笔”与世子之“病”:<闲中录>的叙史策略与伦理修辞》为题发言,通过文本细读和文史互证,梳理惠庆宫洪氏建构世子之“病”的过程,指出思悼世子的“病”是作者的伦理修辞,并探讨了中国史学传统对《闲中录》叙史策略的影响。枣庄学院赵治成老师以《朝鲜朝汉文小说<一乐亭记>的儒学化创作倾向研究》为题发言,指出《一乐亭记》具有浓厚的儒学色彩,并从表现对颜回的推崇的题目、作品中登场的宋代忠孝人物、“尊宋明反元”的创作倾向三方面分析了儒学色彩的体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吴玉娇以《社会进化论影响下的韩国近代开化期清、日形象建构》为题发言,对《独立新闻》中的清、日形象进行分析,指出清、日形象体现了当时朝鲜半岛开化派知识分子的实用主义意图。青岛农业大学李雄老师以《二十世纪 80 年代以来韩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回眸》为题发言,详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第1集至第102集刊载的1200余篇论文,对按年刊载的论文数量、文学体裁的占比、主要涉及的作家和作品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韩国研究者们的研究立场和研究态度。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王丽媛和吴铭也分别以《韩国藏汉文小说<太原志>作者国籍考辨》《家庭话语、英雄性、国际主义: <兄弟>对中国志愿军形象的塑造特征》为题进行了发言。

 

 

  “历史文化研究”分论坛由山东大学刘畅老师和重庆文理学院窦新光老师先后担任主持,北京大学李婷婷老师和山东大学陈媛老师先后进行评议并组织讨论。北京大学宋文志老师以《如何应对同盟大国的施压?——韩国同盟管理战略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为题发言,由同盟管理的角度切入,分析了韩国应对美国施压的战略演变及其变化原因。中山大学黄永远老师以《饲育的政治:近代东亚狂犬病防疫与人和动物关系的形塑》为题发言,聚焦近代东亚围绕狂犬病形成的人与动物的紧张关系及以狂犬病防疫为媒介构建的社会操控机制,借此探讨了近代权力的本身特质。南京大学张春海老师以《代有中华之统——朝鲜后期精英的“中国”认知》为题发言,指出在朝鲜后期部分知识精英产生了朝鲜可取代中国的“大中华”观念,但“小中华”意识仍居于主流。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刘志峰老师以《浅析韩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与国家形象建设》为题发言,着眼于《韩国国家形象调查》的调查内容和分析方法,从国家形象调查研究体系、国家形象推广政策、对外国家形象建设等方面探讨了《韩国国家形象调查》对我国国家形象建设的有益启示。天津师范大学王萌老师以《韩国主要政党智库建设及其对我国建设新型党建智库的经验启示》为题发言,对韩国政党智库建设现状进行了全面考察,深入分析了韩国主要政党智库的建设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意义。山东师范大学王芳老师以《文化整体观与韩国学研究》为题发言,基于文化整体观,对韩国语言与住居、服饰、饮食、礼仪等文化现象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为韩国学提供了崭新视角。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博士研究生刘鑫瑜、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陈丽娟分别以《韩流在中国的风行及其经济效应研究》和《广交会:建交前韩国探索对华贸易的渠道(1974-1979)》为题进行了发言。

 

 

  论坛闭幕式由王丹老师主持,郭一诚老师、南燕老师、刘畅老师分别对“语言及教育研究”“文学研究”“历史与文化研究”分论坛的发言讨论情况进行了精辟点评,深入分析了各分论坛发言的核心内容、研究方法及主要特点。最后,牛林杰老师为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发言。牛林杰老师表示本次论坛展现了与会学者扎实的学术实力和鲜明的创新意识,并向与会学者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拓展学术视野,在东亚视域乃至全球视域下审视朝鲜(韩国)学研究;第二,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阐释中国立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韩国)学学术话语体系;第三,重视交叉融合,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胆创新,将朝鲜(韩国)学研究与数字科技等领域相结合。牛林杰老师再次感谢以高度认真态度参加本次论坛的所有与会学者,并代表主办方表达了将继续办好论坛的决心与意志。

  为期一天的“第五届博雅中韩人文学论坛”圆满落下帷幕,与会学者对于本次论坛的学术水平和组织工作予以高度评价,并期待论坛常办常新,不断为我国的朝鲜(韩国)学发展提供新动力。

  

  撰稿人:郭锐、张可佳、张宇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