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
第二届晚期印度佛教哲学文献国际工作坊
2023-08-31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印度学研究中心、南亚学系和汉堡大学藏学系联合举办,由春永·艾萨克森教授(Harunaga Isaacson)和罗鸿教授共同召集的第二届晚期印度佛教哲学文献国际工作坊于8月17日至20日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201会议室召开。哈佛大学内亚与阿尔泰研究委员会主席范德康教授、奥地利科学院亚洲文化和思想史研究所所长比尔格特·凯乐教授(Birgit Kellner)、台湾大学哲学系李胜海教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所录目草副研究员、汉堡大学贾姗姗博士、托斯滕·格洛夫博士(Torsten Gerloff)、牛津大学博士后沈逸鸣博士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工作坊。
此次学术活动聚焦于晚期印度佛教哲学文本,专注于未刊梵本的校读,同时致力于开掘文本中所蕴含的启发性要素。工作坊之初,罗鸿教授回顾了此次工作坊的缘起,这是第一届工作坊(2019年8月1-14日,成都)的自然延续,两届工作坊所聚焦的时代孕育了一批百科全书式的佛教学者,他们的著作中蕴含着能让我们重新审视整部佛教思想史的素材和视角,“晚期”和“印度”不是限制,是起点。
工作坊前两天,与会学者密集阅读了从正在编辑整理的五部经典中节选的文本。比尔格特·凯乐教授带来了智吉祥友《不二滴论》(Jñānaśrīmitra’s Advaitabinduprakaraṇa )中的段落,讨论了新发现写本中的异读对理解文义的影响。范德康教授以Tinkering with Sanskrit: Tibetan readings of the Sanskrit textof MSA XI:60a-b为题系统梳理了该颂前半偈在由梵入藏的翻译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同理解和处理方式并深入分析了藏族译师们就此所展开的往复辨析。罗鸿教授带来了无畏藏护《中观花蕾》(Abhayākaragupta’s M adhyamakama ñ jarī )开篇立宗部分的文本,就校本读法和译稿用语和与会学者作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奥地利科学院博士候选人邱珮琳以莲花戒在《〈圣入无分别总持经〉广注》中所引《圣入无分别总持经》的形态 (The Avikalpapraveś adh āraṇī as transmitted in Kamalaśīla’s Avikalpapraveś adh āraṇīṭīkā )为题征引了经文和注释中的相关段落,参照原经不同写本中的异读作了细致的分析。阅读期间,与会者也参考了宝藏寂在《波若波罗蜜多优波提舍》中所引的《圣入无分别总持经》段落和他的解释,并就引文和释义对于该经编辑和研究的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工作坊最后一天是论文发表,春永·艾萨克森教授概述了他与未能到会参与的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弗兰西斯科·斯菲拉教授(Francesco Sferra)合作整理的宝藏寂《〈一切祕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注》(Ratnākaraśānti’s Śrīsarvarahasyanibandhaḥ )的大意并细读了开篇部分,其中关于三性的阐述是以瑜伽行派理论诠释密教经典的极佳范例。范德康教授宣读了论文The Vicissitudes of the Large Praj ñā pā ramit āsūtra (’Bum) in the Tibetan Areas during the Eighth and Ninth Centuries,文中充分利用经录和译跋对《大般若经》在藏地的译传作了穷尽式的考索。李胜海教授宣读了论文Elements of Buddhist Epistemology in Bhāviveka’s Madhyamakahṛdaya and Its Commentary Tarkajvālā ,以俗谛架构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清辨对陈那认识论的有限接纳和他与月称、智藏和莲花戒在此点上的差异。贾姗姗博士宣读了论文When Abhidharma Meets Vyākaraṇa,就称友对于《俱舍论》开篇偈颂中用语的多重语法诠释及在藏译中的反映作了细致的辨析。罗鸿教授宣读了论文Superimposed Succession as Supreme Substrate: Ratnākaraśānti’s Surroundings,文中将宝藏寂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术语与《大乘起信论》和笃布巴著作中的对等概念作了比较。
工作坊结束之际,春永·艾萨克森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强调了整理研究晚期印度佛教哲学文献对于佛教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概述了当前的研究进展,表达了出版会议论文集和未来继续开展类似学术研讨活动的设想和意愿。
汉堡大学张思睿博士、李政洙博士、樊铮炎同学和北京大学李晓楠博士、苏园淇同学全程参与了研讨会,并就相关问题与参会学者进行了交流讨论。与会学者对会议主题、文本研读、论文发表以及会议进程均给予了高度评价:是肴语俱佳的三日,也是收获良多的三日。
正值迎新时节,与会学者在海棠寄语前合影留念,秋日午后的阳光凝成影像,这一刻,在线与在地、文本与意义、新旧与古今的间隔仿佛都已悄然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