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七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9月16日至17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共同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图像学实验室、中国文化书院跨文化研究分院协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史料集成及其研究”课题组承办的北京大学第七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民主楼208会议室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美国西华盛顿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海内外二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近五十位资深专家和中青年学者与会并作主题报告,论坛吸引了大量校内外师生旁听。

 

林丰民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林丰民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明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洋教授、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赵宪章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杨剑龙教授分别致辞。

 

陈明教授开幕式致辞 

 

  陈明教授在致辞中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指出,七年来,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文学图像学研究也迈向更深、更广、更具有接受度的态势,越来越多学者接受和认同图像的学术价值,开拓了文图并重、文图互证的研究理路。文图关系研究要倡导跳出既有领域藩篱,采用跨文化研究方法,开展多语种和兼具艺术史、宗教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多元研究;倡导以原典、实证的研究态度,精耕细作,推动文学与图像理论的中国化建构,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与图像发展而阔步向前。回顾过去,在学校学院多方支持和关怀下,文学图像研究团队筚路蓝缕、硕果累累。展望未来,团队计划于十周年之际召开国际性会议,与海内外同仁共享共建文学图像学学科,扩大中国学科话语的世界影响。

 

李洋教授开幕式致辞 

 

  李洋教授代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北京大学图像学实验室向论坛顺利举办表示祝贺。援引亚里士多德、狄德罗、德里达、海德格尔等的观点,指出,当下我们亟需抛弃惯性认识,重新考量和定义“图像”,廓定图像学的边界。李教授认为,文字与图像既不矛盾也不相倾,而是文明的不同维度,图像进入坟墓却是为了对抗死亡,图像永远对当下敞开而拥有恒久的魅力,重解图像极具价值,但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赵宪章教授开幕式致辞

 

  赵宪章教授向北大外院团队表示感谢,总结参与历届论坛的收获,对论坛限定范围、精筛细选,举办小而精的学术会议理念表示由衷肯定。

 

杨剑龙教授开幕式致辞

 

  杨剑龙教授作“后读图时代的文学与图像研究”主题致辞。他深情回顾团队2016年冬燕园初会场景,指出,当下已经进入从浅阅读、泛阅读、静态阅读转向深阅读、细阅读、动态阅读的后读图时代,文学研究的视域继续拓展,图像阅读的境界持续加深。多年来,文学图像学研究方兴未艾、成果丰硕,团聚培养大批人才,在研究资料、研究方法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进一步拓展深化文学图像学研究,杨教授提出三点建议:拓展深入图像学美术学研究,加强美术学理论修养;拓展深化研究的国际视野;建立健全中国文学图像学理论和批评体系。

 

与会学者合影

 

  本届论坛以“现代创作与古典回声:文学的图像呈现”为主题,包括主旨发言、主论坛和青年学者分论坛三部分:

  主旨发言由林丰民教授主持。赵宪章教授作“野性的图腾——徐渭《墨葡萄图》语图关系考论”报告,在徐渭《墨葡萄图》图像与书像关系解读中,指出,画像之“野气”从诗像之“野藤”写意而出,与语象之“野侠”相应相生,共同绘制了“野性的图腾”,“野性”既是诗书画语图关联之肯綮,也是徐渭所坚守的艺术信仰;杨剑龙教授作“‘成了当今阿Q的标准造像’——论赵延年的《阿Q正传》木刻连环画”报告,结合赵延年版画作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阿Q正传》木刻连环画缘起,指出,赵版木刻画深刻解读文本,在光与影、远与近、虚与实等方面精益求精,准确而艺术地再现了鲁迅小说的思想与魅力;陈明教授作“睒子故事的文图关系再探”报告,区别比较睒子故事图像及其所依托文本类别、图像叙事形式异同,研究《金色睒子本生》的文图关系,揭示睒子图像史料背后隐藏的“交流”、“接受”、“变异”与“互动”的复杂场景,探索文学图像学突破藩篱、融通多学科研究出路。

 

与会学者发言

 

  主论坛共分五场。第一场主题为“跨媒介的文学图像”,由西北师范大学田卫戈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韩振华教授评议。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洪波教授作“文学与图像:经典名剧《没有陪嫁的女人》的银幕叙事”报告,对比分析20-21世纪四部俄文改编电影的银幕叙事特点;南开大学文学院李玉平副教授作“符号学视域中的文学语象研究”报告,依据皮尔斯三元符号论解读文学图像论“语象”之意义;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陈晓屏副教授作“‘击壤’的话语流变与跨媒介传播”报告,考察“击壤”话语生产体系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力;美国西华盛顿大学外国语学院吴思远副教授作“‘互图性’的旅程:对明代中晚期通俗文学作品中‘游历’主题版画的考察”报告,考察明代中晚期木刻版画插画间的互文性现象;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熊亦冉副教授作“图像转向的现象学维度——对图像意识和媒介的再考察”报告,讨论图像如何产生、如何把握图像意识以及图像转向何以可能。

  第二场主题为“近现代中外文学的图像世界”,由南开大学李玉平副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评议。长沙学院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张乃午副教授作“图像何为:中国现代文学图像刍议”报告,介绍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图像母题和艺术家的新形式图像实践;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龙其林副教授作“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中图像配文的批评价值”报告,研究配文、配图批评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价值;浙江传媒学院助理研究员王莹作“女性图像公共阅读场域的现代性构建:近现代通俗文学期刊中的‘名妓照’研究”报告,讨论“名妓照”视觉消费景观及其对女性图像公共阅读场域的现代性建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许彤作“‘诗就是你’——《诗韵集》封面图像与贝克尔的经典化”报告,说明不同版本《诗韵集》封面图像与贝克尔经典化之间的隐秘联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张薇作“明清庭园仕女画中‘美人倚石’图像的文化解读”报告,借助明清庭院仕女图解读士人女性审美观念的微妙变化。

  第三场主题为“东方文学的图像表达”,由美国西华盛顿大学吴思远副教授主持,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赵敬鹏副教授评议。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琴知雅长聘副教授作“朝鲜朝后期《九云梦图》的图像渊源”报告,讨论《九云梦图》的样式特征及其与《九云梦》的渊源;首尔国立大学研究员张清远作“‘意向’层次论视域下‘中国意象’的东亚传播:论韩国对‘桃花源’,‘潇湘八景’的吸收和转化”报告,利用英加登文本层次说揭示朝鲜半岛地区对“桃花源”等中国传统意象的复杂接受过程;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讲师张天骐作“图文以饰:近代日本书籍中的赤壁图版画”报告,介绍苏轼前后《赤壁赋》题材在近代日本版画中的表现与流变特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孔雀作“家国、记忆与民族身份构建——巴勒斯坦现当代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的‘钥匙’符号”报告,探索“钥匙”意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及其在巴勒斯坦作家、艺术家创作中的表现;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杨静作“多元共生的龙纹研究——以16-17世纪的波斯地毯为例”报告,分析波斯地毯中“龙纹”元素的特征、演变历史和文化意蕴;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夏心言作“日本谣曲及相关绘画中的中国图景”报告,介绍中国图景在日本谣曲文本和插图中的呈现,解读古代日本知识阶层的“慕唐”心理。

  第四场主题为“古代文学的诗画转译”,由首尔国立大学张清远研究员主持,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评议。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袁晓薇教授作“从‘读碑图’看怀古诗的视觉建构和审美旨趣——兼论怀古诗与咏史诗的分野”报告,在辨析怀古诗咏史诗文体区别基础上,解读以“读碑图”为代表的怀古诗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陈婷作“杜甫《丈八沟》诗的视觉转换与文化增殖——兼谈诗画异质的互动关系”报告,介绍杜甫《丈八沟》绘画对文本的视觉转换、文化增殖和传播价值;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赵敬鹏作“论自绘插图与《繁花》的非虚构写作”报告,讨论金宇澄《繁花》中自绘插图对小说非虚构效果的强化效果;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助理研究员王一帆作“梁楷《出山释迦图》与禅宗‘苦行’”报告,探讨宋代丛林对达摩禅苦行内容的追忆与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裘江作“以图证史·因史名图:语图互仿的漩涡——以‘明皇幸蜀’的诗画转译为中心”报告,展示唐“幸蜀”题材绘画与北宋“题明皇幸蜀图”诗之间相互模仿又相互隔膜的漩涡关系。

  第五场主题为“文学·名物·图像的古今创作”,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洪波教授主持,合肥师范学院袁晓薇教授评议。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韩振华教授作“‘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骚人遗韵’与陈洪绶绘画中的时间主题”报告,研究陈洪绶画作及其接受语境与“骚人遗韵”间的潜在联系;西北师范大学讲师刘春山作“莫高窟第290窟佛传故事画的叙事时空表达及情感隐喻”报告,介绍莫高窟第290窟顶部佛传绘画叙事的时间错序特点及其时代隐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夏天作“四司六局:墓葬图像所见宋金时期丧事租赁服务”报告,解读宋金墓葬装饰中庖厨奉食等图像题材与四司六局丧事租赁服务的可能性关联;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后潘超作“《新疆猎画记》图文互证及形象构筑”报告,在司徒乔《新疆猎画记》图像文本互证基础上考察其所构筑的新疆景观与艺术家形象。

 

与会学者发言

 

  本届论坛特设青年学者分论坛,分为两场:

  “中国·佛教专场”上半场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阮晋逸主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周若菲评议,下半场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吴昱苇主持,阮晋逸评议。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吴昱苇作“中国现代图画观念与画学实践的‘图像转向’——以陈师曾、蔡元培、鲁迅为中心的考察”报告,介绍图画在中国现代图像学史前形成的现代性基调;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孟荣作“论《御笔诗经图》的制作及作用”报告,考察乾隆《御笔诗经图》所传达的政教作用和艺术情绪;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徐瑛子作“层累的‘晏子’——以晏子故事汉画像为中心”报告,研究晏子故事图像的主题、形象及图像对故事传播的积极作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宇颂作“明清世情小说梦境插图的图像构建与文学功能”报告,关注梦境插图的绘画范式和世情隐喻功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明钰作“左图右书:《十五国风地理之图》的叙述时间性研究”报告,考察《十五国风地理之图》的内在时间向度和叙述展现形式;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江作“何以往生?——柏孜克里克第40窟左侧壁图像考”报告,还原弥勒上生经变图像内容及其绘制目的;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博士沈丽作“西番本尊圣像源流:以尊胜佛母图像为例——兼论多语文佛教仪轨文本在11-18世纪汉藏地区的传播”报告,以尊胜佛母图像切入介绍相关仪轨文本与艺术成像间的关系,检视各仪轨在汉藏两地的交流与融合情况;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吴宛妮作“河西及新疆石窟《未生怨》主题壁画再探”报告,比较不同地区《未生怨》主题壁画的不同侧重和表现形式;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周若菲作“从《十王经》到宁波《十王图》:超越文本的刑罚图像”报告,考察从唐至元“地藏十王”主题佛画表现重点的转移和流变。

 

青年学者分论坛“中国·佛教专场”合影

 

  “外国·东方专场”上半场由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虞雪健主持,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刘爽评议,下半场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马宇晨主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肖瑶评议。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白林梅作“《艾丽斯自传》的摄影插图与叙述策略”报告,考察斯坦因摄影插画的叙事策略和艺术价值;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博士候选人王虹元作“破碎的几何乌托邦:《我们》与俄苏先锋艺术”报告,分析扎米亚京《我们》在视觉场景、人物形象等方面与俄苏先锋艺术的关联;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元江作“巴恩斯《女士年鉴》中‘三月’绘制图像对于霍尔《寂寞之井》的戏仿与反讽研究”报告,研究霍尔与巴恩斯对同一书写对象的不同呈现方式与描绘风格;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肖瑶作“‘绘图之手’作为思维范式——以布雷德坎普对达尔文手绘科学图像的研究为例”报告,介绍霍斯特《达尔文的珊瑚》对达尔文《物种起源》手绘图及理念的解构;南开大学文学院本科生阳子芯作“童话书、宣传册与警示录——论封面图像的流变与《动物庄园》的接受”报告,分析近80年《动物庄园》封面风格设计的流变及其对文本接受的作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高嘉谊作“危楼之困:《吉备大臣入唐绘卷》中的高楼图像研究”报告,讨论《吉备大臣入唐绘卷》图文关系,分析“危楼之困”现象的成因;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虞雪健作“日本江户时期‘女卢生’形象的诞生”报告,介绍唐《枕中记》在日本的传播与历史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周安馨作“詹姆斯·乔伊斯的电影化书写与现代性危机:以《尤利西斯》中的‘杂耍蒙太奇’系列图像为例”报告,分析乔伊斯《尤利西斯》电影化书写的表现及其对现代性危机的回应与反拨;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宁作“美丑之辨:清初江南地区文学与插图中的‘牡丹头’”报告,探源清初“牡丹头”女子造型,挖掘牡丹头美丑之辩的象征意义;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兰萌作“重屏、镜子与写真——几件‘二我图’的图像叙事分析”报告,考察仕女图像“二我”现象的“自我关照”思想及其内心关照功能。

 

青年学者分论坛“外国·东方专场”合影 

 

  闭幕式由北京大学陈明教授主持,指出,本次论坛与会人员结构愈加年轻化,显示出文学图像学研究领域的光明前景。与前几届相比,本次论坛选题议题涉及中外古今,图像类别丰富,聚焦文图关系,既有理论思考也有个案研究,精彩纷呈。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发言强调,应重视文学图像学研究区别于传统美术研究和文学研究而天然具备的跨学科属性,勉励大家在理论层次深耕“语言”与“图像”两种表义符号的关系,传承人文学科、人文学术的现实关怀。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也深情献诗《再聚勺园说图像》:“渡过劫波再聚首,说古道今都是歌,文学图像传千秋,勺园花开更抖擞!”乐哉宾朋齐聚燕园共论文图美事!美哉高杰满座北大共襄学术盛举! 

文:李文博 / 图:史阳、石舒尹、马宇晨、林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