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播图片
北京大学图像学与古代东方美术理论青年学者工作坊暨《文学与图像:文图互释》新书发布会成功举办
2023-06-29
2023年6月24日,北京大学图像学与古代东方美术理论青年学者工作坊暨《文学与图像:文图互释》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民主楼208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书院跨文化研究分院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来自国内外1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27名专家学者、博士研究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此次学术盛会。
林丰民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林丰民教授主持,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张鹏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明教授和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教授分别致开幕辞,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部主任张冰研究员代表出版社向与会嘉宾赠书。
张鹏教授致辞
张鹏教授首先祝贺此次工作坊的召开和新书的发布,她高度肯定陈明老师主编的新著《文学与图像:文图互释》,认为该书聚焦文学与图像研究的学术前沿,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该研究领域的认识。接着,张鹏教授指出文图互释是学界共同致力深掘的领域,中央美术学院学报向来关注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研究,文图互释也是该学报重要的建设内容。她期待与各位专家学者凝聚共识,共同搭建高端学术平台,形成跨文化、多学科的深度融通与合作,进而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陈明教授致辞
陈明教授首先对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工作坊组织者吴天跃老师和阮晋逸博士后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接着,陈明教授提出“青年”和“约稿”两个关键词,表示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会继续组织青年学者在文学图像研究领域的交流,更好地展示青年学者的学术风采,并邀请与会学者将文章改为英文投稿至目前准备组织特刊的英文刊物。最后,陈明教授通过回顾外国语学院文学图像研究的发展历程,表示有信心推动该研究领域更好地发展。
汲传波教授致辞
汲传波教授首先代表北京大学出版社对新书的发布表示祝贺,亦对参与本次工作坊的各位学者表示感谢。他表示,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立社之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始终重视学术的尊严与精神的魅力,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汲传波教授表示北京大学出版社未来会继续支持学术出版,期待与各位专家学者深度合作。
张冰研究员致辞
张冰研究员表示,开展跨学科研究不仅符合知识生产的内在逻辑,也是新时代重要的学术研究范式和发展特征。在此背景下,《文学与图像:文图互释》超越了单纯对文字文本的考察,从文学来直视图像,或从图像反观文学,这对推动我国的外语学科研究走向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张冰研究员主持了新书发布仪式,将《文学与图像:文图互释》赠予与会嘉宾,并合影留念。
《文学与图像:文图互释》新书发布仪式
开幕式结束后,北京大学图像学与古代东方美术理论青年学者工作坊正式开始。本次工作坊共设置4场主题报告。
第一场报告的主题是“美术理论”,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张嘉妹主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刘晨与助理教授柯伟业 (Michael Cavayero)负责评议。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吴蔚琳以《梵文密教经典〈文殊师利说画业论〉文本来源考》为题,通过展示造像基座的安置宝物仪轨等例证,探讨了《画业论》与印度教工巧文本之间的联系,推测《画业论》至早在12世纪左右或以后在南印度或斯里兰卡形成。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向伟的发言题目为《日本狩野派画论〈画道要诀〉研究》,从修养论、创作论和形神论三方面指出日本画论著作《画道要诀》主要沿袭了以《山水纯全集》为代表的宋代画论,但其中不乏取舍变通之处,是日本借鉴、吸收中国画论的缩影。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吴天跃的报告题目为《何以解读佛塔的表面?——重读吴越国阿育王塔表面图像》,发言围绕吴越国阿育王塔的图像识读和意涵解释,对学界流行的阿育王塔命名和意涵判定提出质疑,并回应目前学界常用的佛塔图像解释方法。
参会学者发言
会议第二场以“跨文化交流”为主题,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长聘副教授贾妍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张嘉妹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刘爽担任评议人。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贾斐的报告题目为《青花瓷上的回回文铭款——研究明正德时期青花瓷制作者的新视角》,选取元明时期包含回回文数量最多的明正德时期青花瓷为研究对象,从语言选择、书写错误、内容、字体及布局等方面推断这一时期青花瓷上回回文的书写者可能是中国回回人。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和考古学院博士生虞睿博以《科尔多瓦欧玛亚王朝中期的象牙艺术:图像、政治与宫廷生活》为题,通过对科尔多瓦哈利法王朝统治中期生产的一组象牙函及其装饰图像的研究,阐明了研究对象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装饰图像的风格及其可能包含的政治内涵。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周佳的发言题目为《水与镜——“野兔杀狮”故事与图像分析》,围绕25幅“野兔杀狮”故事插图里异于常情的2组展开分析,认为倒影中狮与兔的位置发生了互换的变化是将象征意义化作对应的图像内容加以表现,认为画师和观者需要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熟悉相关意象及哲学思想,才能体察图像的意涵。
会议第三场的主题是“图像与观念”,由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副教授蔡枫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郑弌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粟裕评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易丹韵以《弗利尔美术馆藏法界佛像的新解释——以袈裟中轴线元素“正面的马”为中心的考察》为题,聚焦法界佛像复杂图像的形成过程,重点考察图像元素“正面的马”,认为“正面的马”或许暗示着《大智度论》及《观佛三昧海经》所说的如来身根的示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赵晋超的报告题目为《须跋陀罗、禅定僧与苦修佛:图像学视角下的中古中国禅观之变迁》,研究专注南北朝至隋代的覆头禅定僧形象,分析其图像元素及来源,认为中古时期丝绸之路沿线禅定僧图像的流布并非线性发展与承继,而是不断发展流变,在具体时代与特定地域内与本土多种图像传统不断碰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筱的发言以《“瑞经”与“瑞像”:绵阳碧水寺唐初佛教摩崖石刻》为题,在学界刊布报告及实地考古调查的基础上,以碧水寺第10龛《金刚经》为中心,结合刻经与造像的组合关系,考察了碧水寺开凿的规划意旨及其与地域社会之间的紧密关联。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张东山的发言题目为《造像碑从何而来?——龙门石窟古阳洞个案研究》,研究围绕兴起于五世纪末的中国宗教造像碑之历史源头问题展开,认为龙门石窟古阳洞是引发造像碑诞生的历史源头之一。
参会学者发言
会议第四场以“文图研究”为主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刘晨担任主持人,并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建宇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刘爽一同负责评议。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阮晋逸的报告以《从微妙尼到华色尼:佛教因缘画中的图像叙事与女性隐喻》为题,研究聚焦于佛教比丘尼形象莲花色,认为山西高平开化寺内华色尼因缘画的北宋新变体现出北宋时期晋东南基层女性信徒不仅在祠庙活动中发挥重要的角色,且似已形成专门的女性信众组织系统。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副教授蔡枫的发言以《马拉塔〈味蕾〉插图本初探》为题,指出马拉塔《味蕾》插图本作为图像研究的范本,体现了印度西部细密画流派混合的特色。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王萱的发言题目为《耆那教〈劫波经〉插图背后的叙事文本网络》,以耆那教《劫波经》DP版及其他若干插图本得图像为例,分析了《劫波经》的文图关系,并对图像背后涉及的耆那教叙事文本网络进行了梳理。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赵敬鹏的报告题目为《论〈水浒叶子〉与图像的独立叙事——以孙二娘绣像为中心》,指出陈洪绶图绘的《水浒叶子》并没有单纯摹仿文学语象,而是撷取孙二娘缝制用于盛放度牒的锦带这一细节,使用铁线描突出孙二娘的庄重。然而,《水浒叶子》的图像无法唤醒读者关于《水浒传》的叙事记忆,这种叙事逃逸最终导致《水浒叶子》“仅仅成了故事的象征”。
与会人员合影
在总结与闭幕式环节,吴天跃、刘爽、郑弌和张建宇等4位老师分别对4场报告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总结陈述。最后,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林丰民老师主持闭幕仪式,表达了对文学图像研究未来的展望与期许。至此,北京大学图像学与古代东方美术理论青年学者工作坊暨《文学与图像:文图互释》新书发布会圆满落幕。
文:毛凤麟 / 图: 李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