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外教
北大德语诗学讲坛第一讲“自然之后:丹妮雅拉·丹兹诗歌朗诵会”成功举办
2024-10-25
2024年10月10日下午,德国自然书写奖得主、美因茨科学与文学院副主席、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院士丹妮雅拉·丹兹博士(Dr. Daniela Danz)应邀来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民主楼三楼,进行题为“自然之后”的“北大德语诗学讲坛”(Poetikvorlesung der PKU-Germanistik)第一讲。“北大德语诗学讲坛”邀请德语国家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来北大外院德语系分享作品和诗学理念,旨在推动汉语学界与德语当代文坛的交流,在加深汉语学界对当代德语文学了解的同时,也向德语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展现北大德语系师生风貌和学术发展。
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长聘副教授胡蔚老师担任与谈人,德语系助理教授黄超然老师担任主持及翻译,德语系卢白羽老师、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王彦会老师参与讨论。北京大学德语系学子积极参与本次活动的朗诵、讨论等各个环节中,与诗人展开深度交流。
丹兹博士现执教于希尔德斯海姆大学,并且在2024年担任班贝格大学第37位诗学讲座教授。她以诗歌创作闻名,现已出版《塞里蒙特》( Serimunt , 2004)、《彭透斯》( Pontus , 2009)、《V.》( V. , 2014)、《荒原》( Wildniß , 2020)四部诗集,并被译为多种语言,其中《荒原》选段获2019年德国自然书写奖(Der Deutsche Preis für Nature Writing)。2024年1月,丹兹博士策划主持了著名的科隆国际诗歌节(Poetica),主题为“自然之后——自然诗之想象”( Nach der Natur – Imaginations of Nature Poetry ),并于近日作为德语诗人代表参加了2024年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系列活动。黄超然老师对丹兹博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期待她与同学们共同完成诗歌朗诵,并就此展开深入探讨。丹兹博士感谢了胡蔚老师的邀请,尤其感谢胡蔚老师此前对自己诗歌的翻译工作。
图∣黄超然老师
朗诵环节中,丹兹博士与德语系21级本科生陈雨亭、应林琪及22级本科生杜牧秦、汪栎宬分别朗诵了两部诗集中八首诗歌的德文原文及中译文。丹兹不仅在其间分享了自己的诗学理念与创作心得,还解答了同学们关于诗歌形式与内容的疑惑,尤其就“荒野的回归”这一关键母题探讨了现代社会中自然书写的全新可能。在丹兹的诗歌中,“荒野”一方面象征着未经人类破坏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混乱与危险,故而“荒野的回归”便指向现代人厌倦平淡无味的日常秩序、渴望突破与动荡的心灵图景。丹兹还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听见所写诗歌以中文被念出,认为这种跨越语言的诗意共鸣是一种十分难得的体验。
图∣丹兹博士
在对谈及讨论环节,胡蔚老师从自己的翻译经历出发,表示通过倾听丹兹本人的朗诵,观众们得以细细品味字词之外的情绪与韵律,把握诗人自身的情感与理解,从而对诗歌形成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与解读。两人随后就诗歌创作、自然观念、跨文化交际及当前德国时事热点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与会师生也与丹兹博士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友好问答。针对诗人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丹兹博士表示,以本次朗诵会为代表的文化交往活动就为诗人与读者之间的“跨文化理解”提供了公共的交谈空间,无论是在物理空间层面还是在艺术空间层面,诗人与读者都可以、也正是在诗歌中相遇。
图∣胡蔚老师与丹兹博士
活动末尾,丹兹博士欣喜地表示,在与中国译者、读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自己时常感受到一种寻求共识的文化氛围,她衷心赞叹北大德语系师生优秀的译介和理解表达能力,感受到自己在遥远的中国被理解。最后,与会师生同丹兹合影,“北大德语诗学讲坛”第一讲在温馨友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图∣与会人员合影
撰稿∣陈雨亭
摄影∣李佳蔚、成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