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举办第七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

       2019年12月14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和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七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宁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学者共7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系主任林丰民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丹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王丹教授向来自全国各大高校青年学者和老师表示了欢迎,介绍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人才培养的成果,并表达了对阿拉伯语专业未来发展的期待。全国阿拉伯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教授在随后的致辞中表示,研究生论坛能够给青年学生和青年学者创造促进交流、建立联系、提高研究水平的平台,希望各高校阿语研究生能够利用论坛契机提升研究素养,为阿拉伯语研究和阿拉伯语教学贡献自己的力量。外国语学院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助理教授施越老师发表主旨演讲。施越老师的演讲题为“美国的中亚研究:学术史与方法论的回顾”,介绍了区域国别研究的特性与美国中亚研究的主要学术传统,又从多个角度结合实例,对区域国别研究的方法进行了讲授,同学们从中收获良多。
 

 

 

 

 

       论坛设置了文学、语言学、中东问题研究、文化等4个方向的分论坛。各分论坛由硕博研究生发言,再由专门受邀的教师进行评议,师生之间进行了深度的学术探讨和交流、讨论,形成积极友好的互动。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付志明、林丰民,助理教授廉超群、李海鹏,讲师袁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余玉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肖凌,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学院教授叶良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施越,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宗笑飞应邀出席论坛,并对各分论坛不同时段的发言进行了评议。


文学分会场
 

       阿拉伯文学分论坛的第一时段由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国熙担任主持,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余玉萍老师进行评议。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李阳路、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章洁颖、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张以诺等3位同学分别以《伊姆鲁•盖斯的悬诗研究》、《论人格面具下的穆太奈比及其创作》、《阿拉伯文学体裁玛卡梅的文学特色及影响》为题发言。余玉萍教授对该时段的整体评价是:古代阿拉伯语和现代阿拉伯语的差异虽然不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那样具有巨大的鸿沟,但是研究起来依然困难重重,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去研究古代诗歌,这对于非母语的研究者来说是颇具挑战的。因此,四位同学以阿拉伯古典诗歌为研究切入点,论文成果都是值得肯定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学术论文的规范性,摘要的书写、脚注的格式和内容、行文的第三人称叙述等方面都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正是这些细节体现了研究者在面对学术问题时认真和严谨的态度。

 

 
 

       第二时段由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馨元主持,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余玉萍老师进行评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毕绮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陈丽彬、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国熙、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朱晓姝等4位同学分别以《以〈冰封的河流〉为例,浅析米哈伊尔•努埃曼的诗歌风格》、《法国殖民对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语文学的影响》、《流放与抵抗——阿卜杜•拉赫曼•穆尼夫小说〈荒漠〉的主题及艺术特色》和《陶菲格•哈基姆小说〈东来鸟〉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为题发言。余玉萍教授对该时段的整体评议是:从第一时段到第二时段的主题是从阿拉伯古典诗歌到现当代文学的转变。第二时段的同学的论文成果有个共性,都是探讨了文学文本在文化语境下的表达,比如法国殖民地的文学发展历程、“流放地”文学、东西方文化差异在文学中的表述。需要注意的是,做文学文本研究,第一手原文资料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且所运用理论的来源必须是确凿的、经得起推敲的。在将文学文本翻译成中文时,需要考虑该作品要表达的整体含义,必要时可以参考第三方的翻译。此外,主题选择切忌太宽泛,截取一个重要的点深挖突破比泛泛而谈更具价值。



 

       第三时段第一分会场由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秦烨主持,由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林丰民教授进行评议。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馨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王赛君、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赵颜宇和大连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冀文燕分别以《悲怆色韵之帷下的〈处处堕落〉》、《寻找自我——解读福阿德•阿列维小说〈回到卡萨布兰卡〉》、《〈巴士拉没有风车〉中的荒诞主义解读》、和《浅析塔哈•侯赛因小说〈鹬鸟声声〉中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为题进行了发言。林丰民教授对这一时段的整体评价是:论文应注重理论和文本的融合;在论文格式方面应当注意规范性,分清学术性论文、学位论文和专著等的章节设置区别;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背景知识等介绍性部分可适当缩减,应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对文本的引用应该进行标注,注意规范。
       第四时段第一分会场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李阳路主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宗笑飞进行评议。上海外国语大学大学硕士研究生林静、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君、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秦烨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魏婧媛分别以《试析双性同体视角下阿拉伯女作家的创作意图》、《塔哈•侯赛因〈日子〉中的母亲形象解读》、《迷失与自省的边缘人——评嘉黛•萨曼的小说〈叛逆的手指〉和《〈金字塔高地上的爱情〉主人公阿里•阿卜杜•萨塔尔人物形象分析》为题进行了发言。宗笑飞老师的整体评价是:这一时段的四篇论文有其共性,反映了论文写作的不同方式,即理论与文本相结合以及借助文本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但在人物形象选取时,应注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以及论述的前后统一性和层次递进。另外,文学研究不是纯文本研究,也是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等的研究,在研究中应加深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要尽避免语言的翻译腔,注意行文方式,在汉语的表述中应避免长句。


国别区域研究分会场
 

       国别区域研究分会场第一时段的研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齐轩石同学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施越点评。大连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马玉娟、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齐轩石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任海越分别以《关于叙利亚复兴党与伊拉克复兴党统治的比较研究》、《日本社会中的穆斯林研究》、《黎巴嫩动乱频发的原因探究》为题进行了展示发言。施越老师在点评时表示,整体来说,三篇论文对所研究的对象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但是可以缩小研究视域,如可就具体的某个政党、某个历史背景或某个社会团体对研究问题加以深入剖析,以提高研究的扎实度与说服力。
 

 
 

       第二时段由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江龙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施越点评。在本时段中,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宋川、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博洋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鞠怀分别以《试析科威特在海湾政治博弈中的角色——以2017年卡塔尔断交》、《浅析中东动荡以来沙特阿拉伯的对外援助》、《卡布斯时代阿曼在巴勒斯坦问题中的政策与角色》、《当代阿曼与伊朗关系探析》为题进行了发言。施越老师指出,整体来看各篇论文对研究议题的选择上都比较到位,论述内容也比较详实,但在论文结构和论述方式上还有一些可以优化的空间。其中李楠同学在论文的理论建构上可以继续深化,宋川同学则可以在援助的具体范畴上加以界定,陈博洋同学应对五个分期的划分依据加以明晰,鞠怀同学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视角让论文更加深入。
       第三时段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博洋主持,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袁琳老师评议。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马超、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星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兴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王炳茜四位同学的发言题目分别为《依附理论视角下现当代埃及经济政策评析》、《浅谈“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与埃及的产能合作》、《阿拉伯之春以来的埃及旅游业》和《沙特经济转型和社会改革影响探析》。袁琳老师对同学们的研究着眼点提出了表扬,认为每个同学都提出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议题,但她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在文章结构,论述逻辑等方面提高论文的扎实度,做出更加优秀,更加有深度的学术成果。
       第四时段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马超主持,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袁琳老师评议。本时段有五位同学发言,分别为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江龙的《埃及中间党初探》、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阿梅尔的《中东恐怖分子的产生与发展——以也门恐怖分子产生与发展为视角》、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王韵涵的《中国企业在中沙新能源领域合作中的机遇研究——以沙特能源转型为背景》、大连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王静涵的《浅析伊拉克局势及中国参与伊重建》、扬州大学张诗卉的《向北迁徙的季节中的苏非主义》。袁琳老师肯定了该组研究的选题意义,无论是恐怖主义还是战后重建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的选题,另一方面,她建议同学应从突出选题问题意识,提高论文结构整体性两个方面改善自己的论文写作,提高论文的学术深度。


语言学分会场


       语言学分会场第一时段的研讨由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白野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叶良英评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史满鑫、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陈文婷和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曹雨婷分别以《探究阿拉伯语中的“物主人宾”式动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诗经〉阿译本中的语法隐喻研究》、《阿拉伯语因缘形容结构一致性分裂研究》为题发言。叶老师表示,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关注阿拉伯语语言学研究,这是个好现象。好的论文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其一,“是什么”,这涉及概念的界定,如果论文使用的概念过多则容易失去重点。其二,“怎么样”,也就是说清楚概念背后的现象,即概念的表现形式。其三,“为什么”,即阐述现象、形式背后的原因。她认为宣读论文的三位同学都有上述意识,这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叶老师还指出同学们论文写作中的不足,如要注意语料的丰富与准确性、论证与论据的匹配度、对理论解读的深入程度等。


  
 

       第二时段的研讨由大连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侯英杰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叶良英评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祁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高子玥、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裴丹青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朱佳璐进行发言,题目分别为《阿拉伯媒体涉华政治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浅谈中阿死亡委婉语的对比研究》、《从〈穆斯林的葬礼〉看经堂语词汇来源》、《纳吉布•马哈福兹〈自传的回声〉第一人称叙事手法的作用研究》。叶老师评议时表示,作为阿拉伯语专业的研究生,应该以阿拉伯语原文而非中文译本为研究对象,同时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也要注意思考,切忌空泛随意,研究时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注重论证内容和结论相关性。
 

 
 

       第三时段的研讨由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曹雨婷主持,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付志明教授评议。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白野、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周霍天航、大连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侯英杰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潘羽婕分别以《近现代阿拉伯语言学家对“闪米特语”概念的立场转变》、《阿拉伯语汉语发展历史的对比及浅析》、《阿汉基本颜色词“红”的民族文化内涵比较》和《台木尔短篇小说〈人寿保险〉中的现实主义风格解读》为题进行了发言。付老师充分肯定了几位同学的选题意义,同时强调,对研究问题进行文献回顾时,要做细致全面的考察,本领域内知名学者的研究不可忽视。此外,文化语言学、语言发展史都涉及语言学词汇学、语音学、语义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选题过大、过宽会影响论文的深度与针对性。
 

 
 

       本会场最后一个时段的讨论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祁弘主持,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廉超群评议。本时段有四位同学发言,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谢伟的《沙特〈中东报〉对“阿美公司上市”的话语构建》、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婷婷的《翻译运动对埃及短篇小说问世的影响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尤玲的《苏丹小说〈移居北方的时节〉两版中文译本对比分析》和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李俊霖的《基于语料库技术的的孔子媒介形象研究》。廉老师表示,同学们将语言学和国际关系研究相结合、把文学研究放入社会语境下进行考察、用对比的视角研究翻译问题等等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尝试,但也给出了一些建议。廉老师认为,同学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要更加注重问题意识、不能被分析方法束缚,要注意分析结果的有效性、概念的准确性,也要为语料选取的代表性提供理据。
 


 

历史文化分会场
 

       历史文化分会场第一时段的讨论由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何唯天主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肖凌教授做点评。第一位发言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杨钦钦同学,题目是《梅•齐亚黛文学沙龙概况》,随后是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梁旭同学,题目是《浅析蒙古西征对阿拉伯世界的影响》,第三位发言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丁玉西同学,题目是《艾敏•雷哈尼的宗教哲学初探》。发言结束后,肖凌老师对三位同学的文章进行了细致认真的点评,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如论文选题过大、缺乏情景化的意识等,同时也表扬了大家的辛勤付出,鼓励同学们再接再厉,在科研上不断进步。
 

 
 

       第二时段的讨论由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彭源主持,肖凌教授做点评。天津外国语大学的何唯天同学首先发言,题目是《用边缘性理论视角解读电影〈何以为家〉》,第二位发言的是来自扬州大学的胡静同学,题目是《纳吉布•马哈福兹“三部曲”中咖啡的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最后一位发言的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马瑞同学,题目是《浅析丝绸之路对中国香文化的影响》。三位同学发言结束后,肖凌老师分别对三篇文章进行了细致认真的点评,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如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等,同时表扬了大家选题和文章切入点新颖,鼓励大家继续努力。
 

 
 

       第三时段的讨论由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王页天主持,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李海鹏评议。发言者为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林建彬同学、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新晴同学和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陈嘉琪同学,题目分别为《论现代阿拉伯人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基于米拉特•布特鲁斯•加利的观点分析》、《历史视域下古典伊斯兰时代的“代治者”问题探析》和《浅析布特弗利卡“求宽恕告别信”中的文学意蕴》。三位同学发言结束后,李海鹏老师进行了细致、认真的点评,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如选题过大、文章脉络不够清晰等,同时鼓励大家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第四时段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林建彬同学主持,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李海鹏评议。第一位发言的是来自北京大学的彭源同学,题目是《月亮山:无法抵达的乌托邦——中世纪尼罗河源头的历史回溯》,第二位发言的是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宋箫箫同学,题目是《从〈蓝灯〉中解读哈纳•米纳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第三位发言的是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魏丛丛同学,题目是《数字丝绸之路”视角下的中沙合作》。三位同学发言结束后,李海鹏进行了评议,针对给位同学的发言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如史料的逻辑连续性不强、注释不够严谨等,但他同时也对大家的辛勤劳作做出了肯定。点评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在各分论坛的发言和评议结束后,所有参会代表来到沙特国王图书馆报告厅参加论坛闭幕式。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廉超群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教授总结发言。首先,各分会场分别由一名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代表对四个时段的讨论做总结汇报,各位代表梳理了参会论文发言情况,并对各位专家教师的点评做出介绍,使得各个分会场的同学都对论坛的整体情况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总结发言后,闭幕式进入了优秀论文颁奖环节。本届论坛由各评议老师组成专家评审组,经过认真的讨论之后,评选出优秀论文10篇,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同学分别获得各个等级的奖项,包括特等奖1篇、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与三等奖4篇。李海鹏、施越、叶良英、肖凌、付志明等老师为获奖同学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品。
       最后,付志明教授做了大会总结发言。他指出,从本届研究生论坛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对于参会和研究的热情,如今阿拉伯语学科的发展不同以往,我们年轻一代应当开辟专业发展与对外交流的新道路,应该紧随时代脚步,不能固步自封,要进一步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同时吸收更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研究之中,令中国的阿拉伯语学科发展有能力与世界接轨、与其它主流研究领域接轨。


 (文、图/曹雨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