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外国语学院举行“回归·未来——最后一堂课公开课” 毕业季主题活动

​       6月23日晚,外国语学院通过线上的方式举办了“回归·未来”外国语学院2020年毕业季主题活动,给毕业生们上了毕业的最后一节公开课。会上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代表、北医三院医务处庄昱老师分享他在援鄂期间的经历,以及习总书记回信背后的故事。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老师、党委副书记王恒老师,以及毕业年级、非毕业年级的同学们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卢敏老师主持。

 

 公开课上,庄昱老师首先和大家分享了他在支援武汉期间的经历。他是援鄂医疗队管理组的副组长,参与在武汉所有工作的后勤保障、活动安排。北京大学医疗队共派出了三批队员,从探索救治模式、创建危重症隔离病房样板,到复制成功经验与模式、扩展新病房,再到救治手段和组织形式不断成熟、独立整建制运行病房,这期间医院的院长领导、经验丰富的医生和年轻小队员在武汉并肩作战,克服了许多困难。

 

 

 庄昱还详细描述了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时的情况。当天的医疗工作仍在紧锣密鼓的进行,这时得到了收到回信的消息,于是正在轮休的医护人员一起聆听了总书记的回信。当听到习近平主席对武汉抗疫工作者的关心,以及对青年人的鼓励和期待时,在场所有人都备受鼓舞。这一消息也通过新闻联播进行了播报,所有的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听到后都满怀信心,更有决心战胜这次突发的灾难,更加积极的投身于疫情阻击战之中。

 

 

最后,他回顾了医疗队离开武汉时,骑警为大巴车开道,人民透过窗户伸出国旗、自发送行的场景,并展示了长江二桥上“武汉加油”字样的照片。在讲述的最后,他祝愿国家山河无恙、早日渡过这次难关,希望毕业生们在成长路上不断磨炼本领、积极报效国家,将精诚爱国之心化作昂扬的精神风貌。

 

 

 庄昱老师在课上轻松又生动地讲出这些大事小情,背后却是大约三个月的时间里,医疗队各年龄段、各科室、各个岗位上的队员们的艰苦奋战。队员中,有一群备受关注的人,那就是“90后”党员们。收到总书记的回信,队员们非常惊喜,也备受鼓舞。除了突然的忙碌和涌来关注,感受更深刻的,是“90后”的时代责任。庄昱老师说,“是时代把我们推到了前线”,“90后”一代不得不扛起这份责任,必须堪当大任,现在面临的挑战,都是堪当大任路上的考验和锻炼。他鼓励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们保持信心,沉下心来,不断学习本领,用好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本次公开课上,毕业生同学代表也分享了自己的感想。阿拉伯语系2016级本科生陈泉源奕来自武汉,他的父母工作在抗疫一线,在分享中,他表达了医疗工作者的感谢。同时,他提到,疫情期间学校寄了很多物资,疫情得到控制后的返京途中也得到了老师们的热情欢迎,体现出学校的人文关怀。俄语系硕士生吕蓓蓓疫情期间一直留在学校,得到了学校、老师、宿舍楼长的亲切关心。毕业后,她将在云南投入基层工作,虽然工作艰苦,有很多挑战,但从未后悔。她表示,在毕业之后要好好学习,保持热忱,也希望所有的毕业生们能够努力奋斗,永葆初心,砥砺前行。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老师向大家寄语。李老师谈到,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的几种身份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他们是“90后”党员,是青年,是医护人员,也是北大人。这几重身份背后的精神是抗疫胜利的重要因素,也是人民幸福、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外院毕业生们是青年,是北大人,也有不少“90后”党员,李淑静老师向同学们寄予“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的期望,希望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为国家做出贡献,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的绚丽之花,为同学们送上毕业的祝福。

 

 

 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恒老师最后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抗疫的过程是艰苦的、难忘的,留下的回忆将却是是充满感悟与收获的,他勉励同学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永远记得北大人的责任与担当,并为毕业生送上祝福。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毕业生们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毕业季。这样一堂富有特别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公开课弥补了无法举办线下毕业活动的遗憾,为毕业生们的大学时光画上圆满句号,也激励着所有的同学不忘青年使命和总书记嘱托,不辜负新时代青年的身份与人民的厚望,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