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国别和区域研究:理论探索与问题导向”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0年11月21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国别和区域研究:理论探索与问题导向”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民主楼208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厦门大学、外交学院等国内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等重要科研机构,以及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汇聚一堂,讨论学科前沿议题,探索未来学科建设的方向。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吴杰伟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吴杰伟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老师致欢迎辞。李老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适逢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成立三周年,论坛将向与会者展示该专业的教学科研成果,希望各位身处国别和区域研究一线的专家学者给予指导,同时期待各位同仁分享各自机构的学科建设路径,携手共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最后,李老师对各位与会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老师致欢迎辞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纪委书记、副院长叶海林研究员和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分别作主旨发言。叶海林研究员以中印关系研究为例,引出国际问题研究中个案特殊性与理论一般性问题。叶研究员指出,我国的国际问题研究从此前大国关系出发研究周边国家问题,逐渐转向关注周边国家内部驱动因素,以及重视中国与周边国家互动历程的内在逻辑。具体在中印关系方面,叶研究员认为,学界需关注两国对各自国际地位身份认知的差异。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纪委书记、

副院长叶海林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罗林教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教育部专家组对美国区域研究的实地调研成果。他谈到,立法、经费、机制保障和以国家战略为导向是美国区域研究的重要特征,并且指出,中国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应当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政治站位,完善政策保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创设新兴学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并建立健全的“旋转门”制度,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他指出,就外国语言文学与国别和区域研究的互动关系而言,后者最初出现在人文学科内部,当下则为外语学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会学者对上述两位老师的观点表示高度认同,现场反响热烈。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作主旨发言

 
       论坛分为“‘印太战略’对地区合作的影响”“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中的机遇和挑战”三个场次。“‘印太战略’对地区合作的影响”场次中,学者们探讨了在美国实施“印太战略”的背景下,南亚、东南亚、东北亚地区典型国家的应对策略、对外合作与地缘格局新特点,以及跨地区组织的演变趋势。在“印太战略”影响下的周边国家外交政策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苏莹莹教授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浩教授分别基于海洋国家和内陆国家的特点分析了马来西亚与蒙古国的在大国竞争中的均衡外交政策。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孙现朴副教授提出印度洋地区同时存在中美和中印两对竞合博弈关系,且强调关注印度西海岸地域特点的重要性。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旭老师也谈到中美战略竞合关系对南亚地区局势的影响。中美关系方面,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胡波主任认为中美海上互动由结构性因素、规则因素、第三方因素等相互交织的多重因素塑造,在目前情况下难以一揽子解决。在跨地区组织方面,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宇权副教授在回顾“五眼联盟”的形成过程与组织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加入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可以有效对冲“五眼联盟”施加的地缘政治压力。在评议与讨论环节,与会者就各国参加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多边机制的利益考量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探讨。

 

 

学术论坛现场

       “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场次回顾学科历史与新时期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展情况。北京大学吴杰伟教授提出,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应当在新文科和大外语背景下开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志强教授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忞煜助理教授分别介绍了本校基于校情和专业定位开展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实践,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谢侃侃助理教授介绍了作为他山之石的美国东南亚研究历程,重点分析其经历的危机、起伏与体现出的韧性。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谢超助理研究员和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张书剑助理研究员分享了从事跨地区、跨学科研究的经验与体会。与会者一致认为,国别和区域研究既要深耕某一地区与某一学科,又要利用好跨学科平台,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有所创新。评议和讨论阶段,学者们围绕基于外国语言文学、国际关系和人文社科平台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方式,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对话。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韩笑老师在发言中以文研院正在开展的“多文明互动和比较研究”项目为例,介绍了文研院对人文社科跨学科研究对话所作的前沿探索。
 

 

学术论坛现场

       “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中的机遇和挑战”场次汇聚了南亚、东南亚、东亚和中亚等周边国家地区的研究学者,学者们以区域自身历史发展脉络和当今全球性趋势为基础,探讨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面临的困境与出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刘恩东教授认为印度在多领域多层次具有“中国焦虑”,中印边境的紧张形势可能长期化。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郭延军研究员认为,在中美战略竞争日趋激烈和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大变局下,应当更加注重挖掘区域合作的内生动力。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许娟助理研究员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宁胜男助理研究员均指出了印度外交战略由区域合作向融入美国“印太战略”的转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于施洋博士和施越助理教授分析了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和中亚国家合作中的机遇与挑战,指出疫情之下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仍有挖掘空间。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衣远助理教授在族群政治理论框架下分析了泰国与马来西亚对中国文化外交态度存在差异的原因。在评议阶段,谢超助理研究员提出在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时应当考虑各国政策的民族主义因素和文化因素。
 

 

与会校内外嘉宾发言和讨论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吴杰伟教授为大会作闭幕发言。吴教授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对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发展的建设性意义。他认为,周边不同国家和区域之间存在内在的密切联系,学者们在相同的学术关怀下,以各自的研究内容为出发点,进行学术观点的充分交流,这正是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魅力所在。吴教授借用“未来已来”的概念,指出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应当立足于学科史发展逻辑,提前规划,布局长远。最后,他再次对各位参会嘉宾的精彩发言表示感谢。

 

学术论坛嘉宾合影
 

 
(文/郭艺华  图/孟聃、陈仁靖、马萍  审校/施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