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交流座谈会成功举办

       2021年5月7日下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在民主楼208会议室举办博士生交流座谈会,学院副院长王丹老师、党委副书记王恒老师、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所胡旭辉老师、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张忞煜老师、俄语系2020届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对外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刘雅悦老师、教务办主任崔桂红老师、研究生教务办叶恩红老师、刘冬梅老师以及来自外国语学院各个系所的约40名博士生参加了本次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由副院长王丹老师主持。王丹老师介绍了此次博士生交流会的由来。此前,学院通过调研了解了在读博士生在科研、发表、就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为此,学院有针对性地邀请优秀青年教师、毕业生代表与同学们交流经验、答疑解惑,为大家“答答疑,打打气,鼓鼓劲”,帮助博士生更加坚定地在学术和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
       刘雅悦老师分享的主题是《博士论文写作中的“理智与情感”》。她认为,博士论文写作是一个理性和感性交织的过程:一方面,论文写作有严谨性和计划性的一面,要求同学们遵守学术规范,制定合适自己的进度表;另一方面,论文方向和选题离不开感性,同学们应当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热爱的研究方向,并努力与研究对象“共情”,从而深入研究。刘老师展示了自己博士期间的科研与进度规划表供大家参考。博士论文写作固然重要,但是刘老师进一步指出,“博士论文只是读博的副产品,而我们真正的收获,是那个更加优秀,更加从容,对所钻研的领域有更加深入和独到的理解的自己。”这一番感言引发了在场同学的阵阵掌声。
       胡旭辉老师围绕科研、发表与就业的主题谈了博士期间学术规划的相关问题。胡老师戏称自己的读博经历为“散文式的博士生涯”,认为这一阶段的人生虽然不是漫无目的的行走,但要有水到渠成的心态,需要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步调,不仅如此,更要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你一路同行。胡老师强调构建学术共同体的重要性:一方面,对学术研究而言,构建学术共同体有助于研究者获取研究灵感,了解研究前沿,发现潜在合作者;另一方面,学术共同体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得归属感,减轻孤独感,提升做研究的幸福感。胡老师进一步分享了自己在剑桥求学时和回到北大后构建学术共同体的经历,展示了构建学术共同体对于学术生涯的影响。
       张忞煜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博士阶段的积累对于职业生涯早期的重要意义。大多数博士生同学的就业取向为高校和研究性机构,而一名“青椒”的职业生涯早期的工作包括教学和科研两大块,如何兼顾二者、平衡发展从而顺利度过第一个合同聘期,是绝大多数博士毕业生在职业生涯早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张老师指出,“聚沙成塔、厚积薄发”,博士阶段的积累可以为职业生涯早期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方面,博士生可以通过承担公共课教学、担任课程助教等方式参与教学实践,积累教学资料,扩大知识储备。在科研方面,不能为了一时的方便选择“短平快”的博士论文题目,而要勇于探索兼具原创性、深刻性和延展性的选题。只有这样,博士阶段的研究才能支撑起职业生涯早期的的论文发表、项目申请和著作撰写。最后,张老师也提醒大家要注重身体健康并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术之外的兴趣爱好,让博士生活更加丰富和充实。
       此后,王恒老师就近两年博士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介绍,并就同学们关心的就业去向、就业信息获取途径、简历投递技巧等问题进行了分享和交流。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师分享环节

 

       在交流环节,同学们就自己关心的话题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老师们逐一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交流会的最后,王丹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她表示,博士生活中难免会有焦虑迷惘或不知所措的时刻,大家要及时和学院的老师同学们交流探讨,寻求帮助。外国语学院永远是同学们温暖的家,希望大家都能在这里学有所成。

 


总结发言与自由交流

 

       座谈会现场始终洋溢着亲切友好、真挚坦诚的氛围。多名博士生同学表示这次座谈会的举办正逢其时,老师们的真诚分享使大家受益颇丰,希望学院今后能多举办此类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