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融合艺术·自然书写·诗艺传统”北大外院德语系德语最新诗歌译介工作坊成功举办

  2022年9月16日晚,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办,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和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参与共同组织的最新德语诗歌分享会“融合艺术·自然书写·诗艺传统”奇译诗坊在北京大学民主楼208会议室成功举行。

  北大德语系黄燎宇、胡蔚和马剑老师以及二十余位德语系同学,北京歌德学院信息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鲍雅女士(Michaela Bodesheim),歌德学院图书馆文学及翻译资助项目负责人姜宁馨女士两位嘉宾出席了这场德语最新诗歌工作坊。

  北京大学德语系系主任胡蔚副教授在开场致辞中介绍了北大德语系以冯至、杨业治、张玉书等诸位先生为代表的几代学者的诗歌译介和研究传统,概述了当代德语诗歌的最新发展情况,以及这次德语诗歌译介活动的缘起和准备经过。这次活动的诗集由歌德学院提供。北京歌德学院信息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鲍雅女士(Michaela Boesheim)致欢迎词,歌德学院图书馆文学及翻译资助项目负责人姜宁馨女士为鲍雅女士翻译。她们对于参与这次诗歌译介活动的师生表示衷心感谢,同学们不畏德语诗歌理解和翻译之艰难,以好奇、热情和勇气为促进中德文化交流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在诗歌展示环节中,来自德语系19级本科和20级硕士的九位同学分为三组,分别以“融合艺术”、“自然书写”和“诗艺传统”为题,为大家译介了2020年前后出版的6本德语新诗集。陈靖泽、刘子婧和曾笑薇同学介绍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的图像拼贴诗集《乡愁里有一间蓝色大厅》( Im Heimweh ist ein blauer Saal ),以及诗人和声音实验艺术家组合 “Fitzgerald & Rimini”的声音拼贴诗集《50赫兹》( 50 Hertz )。两部作品分别从最常见的报刊杂志和电网标准频率入手,在大胆的跨界交流中对日常语言和现代媒介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随后,杨景丹和汪广俊同学介绍了玛丽昂·波诗曼(Marion Poschmann)的《雨云》( Nimbus ),带领大家在自然中展开精神漫游,反思人与自然、传统与现实、西方与东方之间的关系。张皓莹和叶子同学则选取了以斯帖·金斯基(Esther Kinsky)的《板岩》( Schiefern )探讨自然写作问题,介绍了诗人将图像翻译成语言的尝试。在“诗艺传统”部分,谢翊思和李牧翰同学分别介绍了德语具象诗之父欧根·宫沐灵歌(Eugen Gomringer)创作的《十四行诗中的世界》( welt im sonett )以及弗朗茨·多德尔(Franz Dodel)的《一首写不完的俳句》 (A never ending Haiku )。两位诗人各自选用十四行诗和俳句这两种历史悠久的文学形式,对日常生活进行诗意和哲学的过滤,展现出东西诗艺传统在当今世界的无限可能。德语系研究生邢旭担任展示环节主持。

 

诗歌展示环节

  

  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黄燎宇老师进行了总结致辞。黄老师高度评价了参加活动的德语系同学出色的感悟力和创造力,以及全面的准备和精心的展示,鼓励同学们继承和发扬北大德语系悠久美好的诗歌译介和研究传统,多读诗、多译诗、多写诗。黄老师指出,德语系不仅在诗歌领域有开阔的视野,并且长久以来致力于唤起同学们对诗歌阅读和诗歌翻译的热忱。最后,黄老师衷心感谢鲍雅女士和姜宁馨女士以及她们代表的歌德学院在中德文化交流上的贡献,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德国学者和作家来燕园进行交流。鲍雅女士、姜宁馨女士对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表达了衷心的祝贺,表示从中收获了惊喜和感动。马剑长聘副教授与同学就诗歌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师生互动环节

 

  本次活动是宣传、译介德语新诗的一次有益尝试。九位参与展示的同学作为六本诗集的首批读者,率先体验到德语诗坛的无限活力。他们在筹备会上反复打磨译文、交流阅读体验,收获满满。本次活动也将他们的收获传递下去,充分调动起参会同学对德语新诗的好奇心。活动中展示的译文也让参会同学感受到中德语言在文学呈现中的丰富美感。不少诗歌成为同学们的私藏篇目,承载起这个诗歌长夏的美好记忆。

 

本次活动师生合影

  

  

撰稿:邢旭

摄影:叶子、郝铠锋

  以下,为部分同学的活动感想:

  这次诗歌活动帮助我了解了许多优秀有趣的德国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其中既有传统的诗集,像《雨云》,也有现代性比较强的拼贴诗集和音乐诗歌。后者以独特的风格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将传统的诗歌文体与现代的艺术流派结合起来,使古老的精神绽放,让现代的艺术沉稳。尤其是《五十赫兹》,将音乐与文字结合起来,带给了我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体验。不得不承认,能在在繁忙之余读一两首诗歌,既珍贵又有趣。(19级本汪广俊)

  于长时沉浸于古远18世纪文学的我而言,“奇译诗坊”首先敞开了一扇通向当代德语诗歌的明净窗扉。如何在当代不断激发德语语言的活力,探询诗艺传承及实验创新的多元形式,是我在柏林诗歌之家实习期间业已反复思索的命题。本次活动中,我所负责的是诗歌与自然模块,金斯基依“板岩”和“板岩群岛”为载体,漫溯深时、记忆与存在的去人类中心主义关切与我近日的研究旨趣(生态与自然写作)构成了亲密的互动关系。另外,活动亦提供了与同系师弟妹们切磋交流的宝贵契机——在此,我想特别感谢我的搭档叶子同学,从海报设计、柴可夫斯基《船歌》的配乐选取到译诗的真纯打磨,她教会了我太多太多。(20级硕张皓莹)

  翻译诗歌是一个乐趣与挑战并存的体验。我很荣幸能参与此次奇译诗坊活动,接触到Esther Kinsky等最新出版的德语诗作,并且和学长学姐们一起细细解读诗歌、逐字逐句钻研翻译。当然,我们的译文难以企及原诗的优美与深刻,所以作为翻译初学者,这些文字带给我的感动,有许多都被我默默私藏了。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更多人关注到这几位无比优秀的诗人和艺术家们。(19级本叶子)

  对我来说,诗歌是文学最敏感的体裁,它裸露出一条幽静的隧道,通向读者和诗人所共同探寻的终点。学长学姐们从诗歌表现形式、主题和创作等多方面分享的德语诗集与翻译,展现了当下诗人的诸多尝试和当代诗艺的更多可能性,也贯通语言之壁、让我感知到了使用不同语言进行文学表达的丰富美感。(20级本成亚宁)

  在学长学姐们的带领下,此次活动让我看到了当代德语诗歌最前沿的发展状况。拼贴诗、诗歌与音乐的融合以及德语的俳句等等多元艺术形式、文化的交融,让我看到了诗歌创作的新火花和新的可能性,也为我的感官带来了全新、多元的体验。学长学姐们的研究和翻译成果也极具感染力,吸引着我在当代德语诗歌的领域开辟出自己阅读与探索的空间。(20级本刘松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