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16位老师为你讲一堂文学课!——《东西方民间文学》课程概览

  《东西方民间文学》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组织全院多语种优质教学师资力量,结合全院教师跨语言跨文化研究资源,精心建设的一门全新的全校通选课,2022年秋季学期开设,共有16位老师参与授课。

  课程通过对东西方经典民间文学文本介绍,带领同学们从学理的角度领略民间文学的魅力。譬如,借助荷马史诗和文物了解古希腊神话及其流变;透过苏美尔泥板上的“神话密码”了解两河流域的古老文明;通过菲律宾原住民民族志资料感受民俗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过程;透过《尼伯龙人之歌》的发现历程了解“德意志民族史诗”的“重现”;在波斯语史诗中追寻伊朗民族记忆重构的线索,透过《伊戈尔远征记》梳理俄罗斯英雄史诗的起源及其独特的民间文学艺术特征;在《一千零一夜》中寻找辗转于阿拉伯、印度、伊朗民间文学的民间故事;透过《鹅妈妈的故事》了解“童话”的概念诞生;通过《格林童话》的前世今生了解德意志民族语言的构建历史;从《远野物语》出发学习以民俗学为中心的研究成果,了解民间故事与日本历史、社会、信仰、艺术等的关系;在韩国说唱文学“盘索里”中感受文学、音乐、表演三种因素的梦幻联动;在对《槟郎传》进行历史追溯与人文梳理的过程中跨越地区找寻槟郎食俗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通过泰国鬼故事“鬼妻娘娜”的解析中泰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的相互影响;透过尼日利亚当代大众表演文化,追溯民间戏剧和表演传统及其意义。

 

 

  选修《东西方民间文学》课程的学生来自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城市与环境管理学院、医学部、艺术学院等10个院系,专业背景多元。在阅读、赏析和讨论东西方民间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对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和价值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也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问题意识,能够结合自身专业背景深入浅出地分析和阐释民间文学文本的文学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学生期末论文选题横跨东西方,在时间和空间上辐射范围相当广,论文内容涉及到性别视角分析、母题分析、经典民间文学的流变、民间文学中的民俗观念、民间文学的叙事、传统民间文学与新媒体的互动等多个方面。可以看出,同学们能够理解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价值,具有问题意识,能够运用民间文学理论,通过翔实的论证,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些同学在写作过程中灵活地将民间文学理论与自己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写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论文。虽然部分同学在论文写作上还略显生涩,但是他们能够从课堂所学知识出发,对民间文学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经过授课教师评阅,课程负责人审定,评选出优秀论文6篇。

  

优秀课程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1名)

  胡博铖(艺术学院):栖于迦南的巨鸟:从希伯来圣经《诗篇》到《安祖》神话——关于希伯来巨鸟神话的些许思考

  摘    要:《诗篇》位于希伯来圣经的“诗文”部分,是诸多希伯来宗教赞美诗的合集,其中第50章与第80章中均出现了זיז שֹדי一词,通常在文本中被译为“野地的走兽”,而通过圣经内部以及其他拉比传统文本的对比与分析,זיז שֹדי很可能指向一头名为“齐兹”(Ziz)的巨鸟,其与贝希摩斯、利维坦共同组成旧约中的巨兽体系。先前的研究认为齐兹与古波斯神话的“神圣公鸡”或是古希罗神话的凤凰有关,本文则通过文本、母题以及图像上的分析,认为齐兹更可能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安祖鸟密切相关,并进一步在古代东方神话体系的大框架下认为,齐兹本身可能并非巨鸟,其巨鸟的诸特征是在后来的文化传播和影响过程中融合形成的。

  教师评价:关于古希伯来“巨鸟”神话的探讨立意新颖,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涉及到很多不同语种、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献,具有相当的难度。文章结构合理,符合学术规范,论证较为翔实,表现出作者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多有涉猎,也能深入思考、认真总结,并从中提出自己的见解,总体优秀。

  二等奖(2名)

  徐艺浈(外国语学院):从“猴子与乌龟”故事在《捕食鸟》中的化用看菲律宾作家文学中对民间故事的改写

  教师评价:作者较好地从作家文学作品中剥离出民间文学要素进行分析,对于菲律宾经典民间故事的背景进行了分类学梳理。建议聚焦于本作品进一步分析作品借助经典民间文学的意向进行的意义表达、文本细读,从而从根本说清楚到底“生动演绎”了什么。

  睦㥠炫(社会学系):新媒体时代的民间文学——以苌山虎故事为例

  教师评价:

  该论文从网络民间文学的角度对苌山虎故事进行了分析,并从都市分类体系和性别叙事的角度对苌山虎故事文本内外特征做了理论性讨论,并与民间文学或者口头传统中的鬼怪故事联系起来做了论述。总的来讲,这篇论文对苌山虎故事做的民间文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的分析是很成功的,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观点也是很新颖而且有参考价值。

  三等奖(3名)

  戴海灵(外国语学院):另一种隆瑟瓦传说

  教师评价:

  论文选题较为新颖,引入中国史家观点解释罗兰之死的不同版本间存在的相异之处,引证详实,中心明确,结论不失学术价值。

  齐  纪(外国语学院):伊朗文化圈“地下奇遇”类故事结构浅析

  教师评价:

  该文具有原创性。作者就伊朗文化大陆范围内的“地下奇遇”类故事结构展开论述,通过分析该类故事中“井”的初始隐喻和后来故事的讲述呈现,做出形似多个故事复合而成的“地下奇遇”类故事本身便是一个功能齐备的故事的推测,论点明确,逻辑清晰,相关理论运用得当,资料较为翔实,行文较为流畅。该文的作者带着很强的问题意识切入论述,就本科生学期习作而言实属一大亮点。

  戴蓉瑄(外国语学院):中越灰姑娘型故事嬗变中的性别结构与女性文化

  教师评价:

  本论文选择将越南灰姑娘型故事与中国《叶限》及广西壮族地区的故事《达乍达仑》进行比较研究,相当有意义。论文作者利用自己通晓越南语的优势,对越南灰姑娘故事进行了文本细读,探讨了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征,进而分析情节演变中女性角色和地位。在此基础上,运用民间文学理论,结合越南历史文化和中国文化特别是壮族文化,与中国古籍记载的《叶限》故事以及广西地区流传的《达乍达仑》故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还探究了《叶限》故事对当代女性主义研究的启示。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显示了较为扎实的学术训练基本功和对于所研究对象的较为熟练的驾驭能力。论文结构清晰、内容详实、语言流畅、论证有力、写作规范,是一篇优秀的课程论文。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能够通过助教或通过电子邮件与授课教师沟通,及时解决学业上的困惑和难题。根据北京大学课程评估系统数据,多数同学认为《东西方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安排清晰合理;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能够促使其开展主动学习;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能够反映其学习成效;课程选用的参考资料适用于课程教学;课程教学对于完善其知识结构、提升学术能力素养、塑造价值观有益。此外,同学们普遍认为,通过课程学习,基本掌握了民间文学的概念、东西方民间文学经典、民间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撰写期中读书报告和期末论文,对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更加了解,论文写作能力也有所提高。授课教师认为,多数同学能够将“课堂”“自学”“专业背景”三者相结合,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应用民间文学理论进行论证,尽管部分同学在格式规范、语言运用、论文结构等方面仍有需要精进之处,但总体上能够保持原创性,以较高的质量完成论文,值得肯定。

  民间文学属于民众自己的知识,能够体现出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它也给予作家文学充分的养料,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民间文学场域之中,拥有自己的民间文学知识,受过民间文学的影响,通过“东西方民间文学”课程,同学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必将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互鉴”有更多维度的思考。与此同时,作为全校通选课,学生“跨学科”与文学“跨地区”相呼应,更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必将对学生学术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提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