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海外留学与学科建设:季羡林及其学术网络”——北京大学“东方大文学”学术工作坊第十一次会议成功举行
2023-10-23
2023年10月20日下午,作为“《东方文化集成》出版30周年暨季羡林先生诞辰112周年纪念会”的延伸,主题为“海外留学与学科建设:季羡林及其学术网络”的北京大学“东方大文学”工作坊第十一次会议在北京大学民主楼208室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书院跨文化研究分院主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太平洋丝绸之路’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组承办。会议分上下两个半场依次进行。
与会学者合影
上半场会议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潘钧教授主持。潘教授回忆了自己与季羡林先生之间的几次交往,并感慨季老在晚年也依然身体力行地关心和支持着北大东方学的学科建设。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李雪涛教授在题为《季羡林先生的留学及其学术》的报告中,通过哥廷根大学所藏课程与行政类档案与季羡林先生的日记《留德岁月》和回忆录《留德十年》等文字进行对读,揭示出留学生活与季老日后教学、学术以及学科建设组织之间的关联性,强调从知识迁移史和全球知识谱系的建构中重新考察季老的学术与成就的重要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的王丁教授以《瓦尔德施密特、季羡林对佛教和摩尼教原始文献的合作研究》为题,在梳理比对季羡林留德日记与其导师瓦尔德施密特的家谱资料及相关著述的基础上,揭示出季羡林跟随导师一起对敦煌出土的《摩尼教残经》《下部赞》等摩尼教原典所进行的系统精读,对双方日后的学术研究都大有裨益。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教授作了题为《清华的同学:季羡林与徐仁的留学及其比较》的报告,通过北大、清华等机构所藏档案、书信以及学人日记等一手资料,详细比较季羡林和徐仁这两位新中国文理科重要的学科建设者与带头人的留学之异同,为近现代欧亚留学生史之比较提供一个有代表性的个案,也为近现代留学史、知识史、生活史,甚至心灵史的考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路径与方法。
独立学者周运先生以《三四十年代北平的东方学研究与季羡林创办北大东语系的背景》为题,运用大量北图与国图所藏档案、图书、微缩胶片等珍贵资料,凸显出陈寅恪、胡适等人为东方学图书资料的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季羡林先生留德回国后创办东方语文学系所遭遇的困境与所做出的转变与努力。
北京大学文研院项目负责人、文史学者孟繁之在点评中指出学科发展史研究近年来才为大家所重视。四位发言人都很重视档案、家谱、图书流转以及当时新闻资料的挖掘与梳理。事实上,很多学术大家在建国后都纷纷转向各自所在学科的建设工作,其成就相比个人学术研究而言,不能同日而语。而有关季羡林先生在东方学学术发展方面的贡献,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
参会学者发言
工作坊下半场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嘉妹副教授主持。
现正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进行交换访学的尼赫鲁大学博士研究生瑞淑吉(Shubhda Gurung)作了题为“Prof. Ji Xianlin: Ambassador of India-China Cultural Exchange(季羡林教授:中印文化交流的大使)”的发言,从季羡林的著作文字中所体现出的中印之间观点(ideas)、人物(people)与技术(technology)的交换流动入手,揭示出季羡林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国防科技大学的乐恒博士在题为《季羡林与1950-1960年代北京大学东语系学科建设——基于外籍教师的聘请管理与教学研究为中心的考察》的报告中,运用北大所藏学科档案与新闻报道等资料,揭示出五十年代东语系两次大规模聘请外籍教师的不同特点及其背后体现出的季羡林先生一以贯之的学科建设理念。
北京大学文研院项目负责人、文史学者孟繁之以《周一良同季羡林晚年的交往及其他》为题,结合周一良与季羡林两位先生对彼此的评价与纪念文章,以及2000年6月28日周一良先生探访季先生的录像,探析两位先生的晚年交谊并进一步试析“季羡林现象” “周一良现象”。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丁教授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对大家的后续深入研究报以期待。
最后,陈明教授对各位出席工作坊研讨会的学者代表,以及支持会务工作的工作人员及学生们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文:乐恒 / 图:史阳、李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