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新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近日,北京大学陈岗龙教授主持翻译的《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上下册)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新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于2025年1月18日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内蒙古出版集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的50余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活动。首发仪式由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史阳主持,出版座谈会由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翁家慧主持。

 

  会议上半场由专家致辞和新书揭幕两部分组成。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她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创立之初讲起,一路回溯详细介绍了学院学科建设的奋进历程,强调了北京大学对东西方史诗研究领域的高度关注,并预祝新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圆满成功。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林丰民在致辞中表示《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汉译本的顺利出版不仅是文学界的一件盛事,也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珍贵传承。这部史诗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不可估量的地位,更是在历史、文化、民俗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林丰民教授同时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和三位译者表示了衷心祝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杨佐坤社长代表出版社向与会代表表示了热烈欢迎,也对本书出版发行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支持的专家学者和编辑团队表示了诚挚感谢。这部古老史诗的出版对于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坚实载体,也为蒙古族文化的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史诗研究学会会长朝戈金教授在致辞中谈到了史诗翻译和研究的重要性。国内学者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推动了我国对少数民族史诗传统的搜集、整理和翻译工作,至今已累积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史诗的文化学术地位获得了极大提高,《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汉译本的出版又为史诗学界带来了重要的学术成果。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研究室副主任杨硕从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出发,强调了冷门绝学研究的重要性,学界、出版界和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机构应当团结在一起共同耕耘。而陈岗龙、哈达奇·刚和玉兰翻译的《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是从古籍整理角度对书面蒙古文《格斯尔》著作的高水平汉译,这本译著按照古籍原文进行忠实翻译,与口头传承的、经过后期艺术加工的译本形成了对应关系,因此该译著的出版对于国内史诗学界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丰富了国内外《格斯尔》整理研究的成果体系。随后远在海南的译者代表哈达奇·刚先生视频致辞,对《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的顺利出版表达了由衷的祝贺与感谢。

 

 

  接下来,内蒙古出版集团工会主席黄滔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共同为新书揭幕。在随后举行的赠书仪式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向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民族文化宫图书馆赠予了图书。

 

 

  会议下半场为新书座谈会,与会学者及嘉宾围绕《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的翻译成就、学术价值及文化意义进行了深入研讨,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和背景出发,多方面阐述了此译本的翻译特点及其学术和推广意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汉文编辑部副主任王静对《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新译本的编辑、出版过程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并分享了书籍编辑出版过程中的挑战和感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侯仰军从早期三大史诗和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的出版谈起,对一代代学者在中国史诗研究领域的付出进行了总结,并指出这部译著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出版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德明指出,《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的出版为国内三大史诗的研究和中国史诗的完整性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也对史诗从口头到书面的衍化过程和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斯钦巴图谈到这部译文内容涵盖了《格斯尔》书面传统中流传最广的两个版本即北京木刻版《格斯尔》和《隆福寺格斯尔》,这两个文本是现存的多个蒙古文版《格斯尔》之中学界运用最多、学术上较为权威的版本,因此本书顺利出版对《格斯尔》经典版本的推广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全国《格萨(斯)尔》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诺布旺丹表示,这次出版的《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在2016年出版的上册基础上有了很大提升,内容上包含了两个最经典的文本,同时体现出三位译者自身深厚的《格斯尔》研究功底和语言能力;过去的《格斯尔》翻译版本常存在编译和润色情况,《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新译本则是完全忠实于原著的学术资料本,对名词术语和概念进行了还原,因此该译著的出版对于史诗翻译领域和文学领域而言都有着极高的价值。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教授拱玉书对译者陈岗龙严谨治学的研究态度和科研能力给予了高度肯定,并举例说明《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是一部语言朴实、文字优美、贴近原文的优秀译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回顾了同为中国三大史诗的《玛纳斯》史诗的翻译经验和概况,指出这部译著的出版对今后探讨三大史诗之间的共同规律,总结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共同特征,并与国际史诗学界接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蒙文室主任、研究员乌·纳钦对本译文的科学性和可靠的资料性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这是一部在学术著作中可以放心使用和引用的版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从美术与史诗之间的交叉关系和版本学角度出发,论述了这一版本内在的语言和故事独特性,指出其内容涵盖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诸多内容,极具文化普及和推广意义,并特别强调中国三大史诗和人类史诗遗产的普及从青少年抓起,建议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图文并茂的儿童读本。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藏文室主任罗科译审指出,蒙藏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交往史,《格萨(斯)尔》是蒙藏两个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最好的文化符号,这一译著为今后研究蒙藏《格萨(斯)尔》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藏文室主任意娜研究员谈到,这本译著作为一个学术资料本,其翻译和细节处理、学术考据都极富意义,从阐释学角度看这部译著也承载了语境反哺的功能,对当下学者研究《格萨(斯)尔》提供了更多角度和可能性。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北方多语种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树林肯定了这本译著的学术价值,指出这部译著不仅体现了《格斯尔》史诗的口头性特点,也充分兼顾了两个文本的早期文献性质。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研究室主任王福美副编审从时代意义、科学资料本意义、民族典籍译介意义三个方面总结了《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出版的意义,指出其出版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史诗的重要论述精神,恰逢其时;具备很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了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拓宽了民族文化的空间,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特性。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那木吉拉教授表示,这本译著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指出这一译本不仅是译文也是研究,通过对特殊词汇的考证体现了《格斯尔》史诗中的多民族文化影响,为将来的《格萨(斯)尔》史诗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李连荣研究员从所译版本作为经典的重要性和译文的翻译特点两个方面,阐述了这部《格斯尔》译文在蒙藏《格萨(斯)尔》的翻译出版史上的重要意义,指出其上册所用版本在其内容和章节结构上与藏族和土族相关文本乃至与印度拉达克地区的早期《格萨尔》文本有高度的关联性,是早期《格萨(斯)尔》分章本的典型代表,也是国际《格萨(斯)尔》研究学术史的起点,具备非凡的研究价值。

 

  在座谈会尾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陈岗龙教授作为本书译者之一,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内蒙古古籍办、内蒙古出版集团等为著作出版倾心助力的团队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与此同时,陈岗龙教授也向莅临此次活动的各位专家学者、领导嘉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论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诸多单位的同仁们致谢。至此,《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新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圆满结束。

 

 

  文/葩丽扎提·阿地里、玉兰

  图/巴义尔、鹰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