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驼铃启程共探路,跨文化对话拓新篇——北京大学CAMEL-LINK 2025寒假会期代表团走访科威特与埃及
2025-03-15
2025年1月15日至1月25日期间,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下属、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化系指导的“中阿跨文化交流之路”项目(China-Arabia Multicultural Exchange Link,CAMEL-LINK)组织了2025年度科威特-埃及寒假会期调研活动,访问了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和埃及首都开罗,重点考察该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通道建设。代表团由来自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法学院等7个不同院系的26名师生组成。
在更高水平互联互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内容的当下,本次会期以“区域联通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旨在立足“一带一路”倡议,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拓展北京大学学生国际视野,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关注中东地区热点问题的北京大学青年学生开拓了解中东地区的内部视角,重点关注科威特、埃及两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通过实地参访,北京大学CAMEL-LINK一方面期望在地观察体验能够为学生代表未来的学术志趣和职业发展助力,另一方面致力于将参访经历落地为扎实研究成果输出,为理解中东提供智识支撑。
在2025年寒假出访会期中,北大青年努力“走出去”,在实践中力求以内部视角观察中东,深化在地认识之余,传播中国形象。生在春风里、长在红旗下的北大青年,献身伟大新时代的广阔实践,走好青年的长征路,书写北大的新答卷。
代表团合照
拜会多方,助力民心相通
本次调研期间,代表团拜会了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中国驻埃及大使馆、科威特中国文化中心,并拜会了科威特谢赫穆巴拉克·萨巴赫亲王、谢赫阿努德·萨巴赫公主。通过与外交官员、王室成员及文化界人士深入交流,代表团师生对青年外交官的驻外工作,科威特与埃及两国的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教育文化等主题获得了更加直观的了解,进一步深化了对中科、中埃双边关系的理解,并为未来的务实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驻科威特大使张建卫殷切寄语北大学子,强调在地实践的重要性,对代表团深入科威特社会、形成在地化认识给予肯定,并邀请代表团成员分享在科见闻体会。他在座谈中指出,北大学生应在中科关系、中阿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脚踏实地、奋发有为,力求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外交领域上积极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代表团师生于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
代表团应谢赫穆巴拉克·萨巴赫亲王邀请,拜访其宅邸并受到热情款待。穆巴拉克亲王回顾了科威特与中国的友好交往历史,并希望未来进一步推动双边文化交流。张建卫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教授分别致辞,强调此次访问对促进中科青年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代表团成员与科威特青年朋友亲切交流,并在亲王的款待下体验了阿拉伯传统美食与文化。
代表团于谢赫穆巴拉克·萨巴赫亲王府邸
代表团还拜访了科威特谢赫阿努德·萨巴赫公主。阿努德公主长期致力于中国研究,多次访问中国并参与各类中科文化交流活动。她在交流中强调,科威特与中国的友谊源远流长,两国关系以相互尊重和合作为基础,未来应进一步深化交流,加强认识以及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代表团拜会谢赫阿努德·萨巴赫公主
项目调研,聚焦产业出海
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经济体,科威特与埃及分别在科威特“2035国家愿景”和埃及“2030愿景”的引领下,逐步推动多元化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科威特凭借其雄厚的财力、稳定的政局和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全球瞩目的能源市场,而埃及则凭借其地理优势和改革开放政策,逐渐成为中东与非洲的重要经济枢纽。在“一带一路”打造全方位互联互通的目标引领下,中国企业日益强调“走出去”,不仅创造经济效益、服务沿线国家基建升级和产业转型,更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在业务中传播中国形象。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响应,参与到两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合作中,推动中科、中埃两国经济的互利共赢和高质量发展。
代表团于中海油服股份有限公司
代表团于中国工商银行科威特分行
在此契机下,为探求中资企业在中东地区的发展机遇,代表团来到科威特与埃及的十余家中资企业进行调研,详细了解了它们在当地市场的运营模式、创新举措及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此外,代表团还拜访了埃及中国商会,并与商会的企业家展开交流。
通过与企业管理层的深入交流,代表团成员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经验,进一步加深了对中资企业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拓展国际市场、应对跨文化挑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期待这些经验能为未来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提供启发和指导。
代表团于华为埃及公司
代表团于中航国际埃及分公司
学术交流,共话“带路”新章
本次调研期间,代表团访问了科威特大学、埃及开罗大学、开罗美国大学、巴德尔大学四所高校,并先后访问图鲁斯中心、科大海湾和阿拉伯半岛研究中心、海湾阿拉伯国家教育研究中心三所在地缘战略、教育等领域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智库。
通过开放式交流,代表团师生与各高校和智库的专家学者就近期多变的中东地缘政治以及大国博弈局势、中东地区的“互联互通”愿景、双边与多边经贸合作等热点话题,以及语言学、文学等领域内的专业问题深入交流,探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地区与世界发展的短期动态与长期趋势。
在科威特大学海湾和阿拉伯半岛研究中心,科方学子表示,与中国合作不仅是大势所趋,更将在科威特的经济转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科威特大学文学院,双方就加强合作的具体路径交换了看法,表达了对未来通过项目合作与互访,进一步推动两国在教育文化领域合作的期待,并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增进科威特与中国两国人民之间的民心相通。
代表团于科威特大学
代表团于海湾阿拉伯国家教育研究中心
在开罗大学经济与政治科学学院的座谈会上,代表团师生就区域联通、女性赋权、中埃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等问题向各位专家学者请教,多角度加深对埃及国情的理解。经济学系名誉教授穆斯塔法·赛义德回顾了其到访中国、实地观察中国发展成就的经历,并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是埃及的必然选择。
代表团于开罗大学
代表团于开罗美国大学
深浸文化体验,观照社会民情
作为当代科威特的重大事件,海湾战争在科威特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每年1月25日不仅是科威特的国庆日,更是其“解放日”。代表团前往费拉卡岛、烈士博物馆和烈士公园,了解科威特军民抵抗侵略的事迹。
代表团于科威特烈士博物馆
科威特在古代商道中的重要地位,直接塑造了其航海文化和商贸传统。阿米尔卡尼文化中心的“幸福的阿拉比亚与罗马:穿越三大洋的通道”主题展览通过展示阿拉伯半岛文物,辅以地图及史料,清晰地展现了半岛上的商道脉络以及科威特土地上的厚重历史。
代表团于阿米尔卡尼文化中心
在开罗,师生流连于汗·哈里里集市的街巷,惊叹于大埃及博物馆的展品,在天际线下远眺萨拉丁城堡、乘骆驼在金字塔下徐行,感受埃及延绵千年文化的不同面相。在横跨古今的众多文化景观与文化机构的参观访问中,代表团对埃及文明的多元性与延续性形成了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了埃及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从埃及社会的内部实地观测其文化形态的历史发展。
代表团摄于汗·哈里里市场
代表团于吉萨金字塔群
在为期十天的行程中,代表团深入科威特和埃及,从内部视角观察两国社会经济状况,并以身躬行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此次行程不仅受到中国驻外机构、企业以及当地友华人士、智库院校、企业的大力支持,还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科威特《政治报》《消息报》,埃及《国民报》《共和国晚报》等主流媒体均对本次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
今年正值CAMEL-LINK项目十周年。十年来,项目秉承推动中国-中东青年交流、加深互相认识的宗旨,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前行。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着眼中东外交与民心相通,立足产业出海、就业出海的时代大势,力求打通“案头研究-实地调研-智力成果”全流程,助力北大青年拓宽国际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同时为中国了解中东提供智力支撑。
延伸阅读:
北京大学CAMEL-LINK中阿跨文化交流之路(China-Arabia Multicultural Exchange Link,CAMEL-LINK)是成立于2015年的跨文化交流项目,致力于推动中阿青年交流。目前是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tudent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SICA)下属的中外交流项目之一,也是北京大学唯一一个以中东地区为目标地区的学生交流项目。
本项目归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化系指导,指导教师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阿曼卡布斯讲席教授付志明,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卡塔尔国中东研究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吴冰冰,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李睿恒。
作为中国首个专注中阿学生交流的学生组织,北京大学CAMEL-LINK致力于聚集有广阔国际视野、对中东地区国家文化有强烈探究热情、具有创新思维与行动力的青年;期望甄别、培养具有公共意识、国际视野、企业家精神的青年领袖,搭建以创新思维与行动力承担国际责任的青年社区。
自2015年以来,北京大学CAMEL-LINK多次组织中国学生前往中东国家,深入了解阿拉伯国家的社会与文化。2023年,北京大学CAMEL-LINK与全国对外友协共同举办中阿友好大使项目以及“北大-中东青年论坛”,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共同举办“共话十年硕果,同行共创未来——中阿青年‘一带一路’专题对话”等跨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阿青年加深友谊、积极践行中阿民间外交,实现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