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玛·斯·米洛瓦诺娃教授举办“俄语语法范畴的新发展趋势——状态范畴”学术讲座
2025-04-01
2025年3月27日晚,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知名语言学家玛·斯·米洛瓦诺娃教授(М.С. Милованова)应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于外文楼206会议室主讲“曹靖华俄罗斯学系列讲座”第50讲。本次学术活动以“俄语语法范畴的新发展趋势——状态范畴”为主题,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虚体)及俄罗斯文化研究所(虚体)联合主办,俄语系主任周海燕长聘副教授担任主持,俄语系教师、博士后、硕博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参加讲座活动。
在开场致辞中,周海燕老师向与会者介绍了主讲人的学术成就:米洛瓦诺娃教授是俄罗斯语言学界的权威学者,现任普希金俄语学院普通语言学与俄语语言学系博士生导师,长期担任世界俄语教师联合会(МАПРЯЛ)会刊《国外俄语》(«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за рубежом»)编委,在语义学与语法学交叉领域成果丰硕,累计出版专著5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
讲座聚焦俄语语法体系中具有前沿性的“状态范畴”研究。米洛瓦诺娃教授以状态范畴的经典定义切入,通过构建传统语法模型与当代新型句法结构的对比框架,系统阐释了状态意义在俄语句法层面的表征嬗变。基于对经典案例的微观历时分析,其研究不仅揭示了名词向状态范畴转化的机制,更通过跨时期语料对比,深度解析了句法结构与语义扩展之间的动态关联。这种对语言过渡性现象的系统性考察,为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形式—功能互动研究提供了重要范式参考。
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就俄语评价性结构的同形异义问题、语言演变的驱动因素、隐喻化过程的实现路径等学术热点提问,与米洛瓦诺娃教授展开深入探讨。米洛瓦诺娃教授对提问者展现的学术洞察力给予高度评价,特别赞赏了北大青年学子的理论素养与跨文化思辨能力。周海燕老师在总结致辞中指出,当前俄语学界对过渡性语言现象的研究方兴未艾,期待更多青年研究者投身这一充满学术潜力的领域。
讲座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供稿/刘常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