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俄语系师生参加“多维视域下的俄罗斯文化符号学研究”国际学术论坛

  2025年3月28—30日,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多维视域下的俄罗斯文化符号学研究”国际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多名师生参与了此次论坛。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俄语教学研究分会会长宁琦教授为论坛致开幕辞,俄语系长聘副教授周海燕、研究员张冰作大会主旨报告,博士后王梓主持分论坛讨论并发言,外籍专家叶莲娜·马尔卡索娃、博士研究生吴章翰在分论坛发言。

 

 

  在开幕辞中,宁琦教授对莅临本次论坛的主要领导、论坛主办方以及一直以来大力支持中国俄语学界发展的前辈、同事们表达由衷的感谢。她指出,多维视域下的俄罗斯文化符号学研究既是本次论坛的主题,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宁琦教授向项目首席专家赵爱国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深耕俄罗斯语言学研究的学术热情致以敬意,同时对一众资深学者团结带领一大批中青年学者为俄语学界薪火相传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大会第一天上午的主旨报告中,张冰教授从文学史特别是斯拉夫文学的史前史切入,基于二元模型与“共时历时”方法,从历史符号学视角重构俄罗斯文学史的符号意义体系。

 

 

  四个分论坛在大会第一天下午举行。王梓博士后参加第三分论坛“塔尔图—莫斯科学派代表人物思想研究”并主持讨论,他在发言中呈现了学派代表人物托波罗夫的核心思想“世界树图示”并作出了评述。次日,在论坛闭幕式上,王梓博士后向大会汇报了第三分论坛的研讨情况。在第四分论坛“(文化)符号学一般原理与应用研究”上,外籍专家叶莲娜·马尔卡索娃基于自己的前序研究,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不同作者、不同语体中出现的“三重反复”现象进行了研究;博士研究生吴章翰展示了列夫津对“民族”概念提出的归纳法定义,分享了他对该方法的理解及它对符号学方法论的意义。

 

 

  周海燕长聘副教授主持了在主论坛第二天的前半部分,随后在自己的主旨报告中,分析了维亚·弗·伊万诺夫的思想,指出伊万诺夫如何从符号学视角重新定义科学,提出科学的本质为动态符号体系,强调学术传播需平衡专业性与大众化。

  

 

  在闭幕式上,赵爱国教授指出,此次论坛是中俄学术交流的重要节点,体现了文化符号学研究的动态性与开放性。赵爱国教授呼吁未来吸纳更多学科视角,推动符号学从文化阐释向多元实践纵深发展,为符号学研究注入崭新的活力。

  本次论坛推进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多维视域下的俄罗斯文化符号学研究”的实际进程,检验并宣传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内外学界同仁的交流与互鉴,扩大了中国学者和中国话语在国际学界相关领域的影响力。

  

  供稿/俄语系

  图/俄语系、北京师范大学

  审核/宁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