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文学与图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2025年5月17日,由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人文学部主办,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文学院和中国文化书院跨文化研究分院协办的“‘文学与图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等二十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聚焦文学与图像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

  

  会议现场

 

  开幕式由赵敬鹏教授主持,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人文学部主任冯保善教授致欢迎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高子文教授,先后代表协办单位致辞。

 

  开幕式致辞:冯保善教授、陈明教授、高子文教授

  

  冯保善教授追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办学历史,以及文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并向到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陈明教授回顾了北京大学自2017年开始举办的“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系列年会,以及《文学与图像》集刊的办刊历程,指出这次研讨会正是对历届会议的总结与展望,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鼓励参会学者踊跃向刊物投稿。高子文教授指出,这次会议是南京大学文学院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深度合作的成果,期望未来双方能够深化合作。

  开幕式后,会议举办了《文学与图像》(第九卷)新书发布会。

 

  赵宪章教授(左)与陈明教授(右)参加《文学与图像》(第九卷)新书发布会

  《文学与图像》(第九卷)

 

  主旨发言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王嘉军教授主持。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文学图像之书像研究》,提出“文学书像论”是“文学图像论”的延异,这一领域关于书法本质和比象概念的思考,为现有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概念,并对语象、书像、画像关系等议题展开深入系统地阐发。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剑龙的发言题目是《“给读者以更多的想象和回味”——读夏葆元、林旭东的连环画〈打倒假洋鬼子〉》,认为改编自《阿Q正传》的连环画《打倒假洋鬼子》,是以水墨画的方式,将假洋鬼子作为构图中心,着力刻画出投机蛮横、不准民众革命的艺术形象。

  北京大学陈明教授发言题目是《“大雁衔龟”的文图类别及其跨文化之旅》,在全面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大雁衔龟”图像史料的基础上,从文图关系的角度,揭示故事图像在古代亚欧跨文化流变过程中的“空间与飞行”和“双重观看”两种特征,并探讨上述特征的审美意义及其在图像叙事方面的作用。

 

主旨发言:赵宪章教授、杨剑龙教授、陈明教授

 

  第一场论坛由《江海学刊》编辑部主任刘蔚研究员主持,杨剑龙教授评议。北京大学丁莉教授以《割裂还是融合?——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源氏八景〉的文图关系与文化意涵》为题,通过分析《源氏八景》与《源氏物语》割裂的图文关系,阐释了在日本古代“和”与“汉”的文化碰撞和融合中孕育出的新艺术表达。南京师范大学于德山教授以《万物皆屏与无屏之视:新媒体视觉界面演化与观图模式转型》为题,从移动虚拟凝视、浏览式观看、多屏观看三个方面,探究新媒体视域下视觉后现代性的表征。东南大学龙迪勇教授以《时间与媒介——文学叙事与图像叙事差异论析》为题,考察叙事时间中的“时序”及其媒介表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文学与图像叙事的差异,凸显了时间规律在图像叙事和小说叙事的不同地位。南开大学李玉平老师以《论文图二分之不可能性》为题,通过比较非义素书写、视觉诗和语义诗,引入记谱理论,旨在批判超越文图的二元对立模式。

  

  与会学者发言

 

  第二场论坛由于德山教授主持,丁莉教授评议。浙江树人学院李森教授以《文字书写与图像叙事的兴起——兼论中西方叙事性图像的发展》为题,探讨了文学与图像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指出书写与图像的本质性对立会导致的叙事插图的反叙事倾向。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赵敬鹏教授以《文学图像的“以图证史”:可能及限度》为题,在梳理“以图证史”理论的内涵和传播过程的基础上,指出这一方法一方面以图像材料拓宽“以诗证史”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也存在假象化以及表意模糊性和多义性的局限。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姜雪阳博士以《从悲怆的“宁芙”到“无名者”的激情:基于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图像情感理论的探讨》为题,指出迪迪-于贝尔曼的图像情感理论以症候性视角拓展感性政治人类学,揭示人民集体共同构建图像政治中感性共同体的过程。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魏丹妮博士以《先锋、稚拙与游戏——苏联儿童文学期刊〈黄雀〉与〈刺猬〉中的语图互文》为题,指出20世纪初俄苏先锋艺术家采取“稚拙化”的策略,在语-图叙事转化和语-图游戏中重构被习惯钝化的现实认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张天骐老师以《赏画与共读——日常批评语境下的日本〈赤壁赋〉优劣论探析》为题,分析近世以来日本文坛对《赤壁赋》的褒贬言论,复现日常批评语境中的《赤壁赋》的阅读与评价现场,凸显了日常生活对文学价值定位的助推作用。

 

  与会学者发言

 

  第三场论坛由《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副主编王曦教授主持,李森教授评议。河南大学郭伟老师以《本事的民间演绎:通俗文艺对薛仁贵征东事件的弥离》为题,阐释后世通俗性图文对薛仁贵东征历史的虚构,表明了民间文化在本事再生中的重要作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浩老师以《中国古代戏曲出目与图题之关系》为题,梳理戏曲中的出目与图题的分合关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付晓彤博士以《视觉逻辑与物之观念:再读明代杜堇的〈玩古图〉》为题,从“文学-图像”不对称性讨论明代观念的生成,揭示明代中期“雅而不癖”物观的过渡性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王一典博士以《女性气质、男性气质与双性同体:新时期三部中国版〈花木兰〉绘本改编中的性别表征》为题,分析三部花木兰题材绘本在改编过程中通过图文关系彰显的不同性别观念,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多元的性别观。南京林业大学段德宁博士以《苏轼〈寒食诗帖〉的文学书像研究》为题,分析《寒食诗帖》中语象对书像的“比象”式影响。

  本次学术会议不仅为有志从事“文学与图像”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而且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与江苏地方高校进行互动和学科共建的一次有益尝试。在闭幕式学术总结环节,赵宪章教授强调语言与图像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两种表意符号,由于图像的表意效能受技术支配,因此图像僭越语言是大势所趋,这也是图像研究者需要具备的危机感和责任意识。会议召集人赵敬鹏教授对与会学者、会务团队表示衷心感谢,此次会议主题聚焦“文学与图像”这一学术前沿话题的回顾与展望,为国内学者搭建高水平对话平台。青年学者代表魏丹妮博士表示,在此次跨学科研究会议中受益良多,鼓舞她将俄国文学与图像进行交叉研究。最后,杨剑龙教授即兴赋诗一首:“石头城下说图像,旧时明月照华章。九载论坛回眸看,高瞻远瞩更辉煌。”为会议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文:王一典 图:唐思斯、范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