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第十七届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
2025-05-23
2025年5月17日,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支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联合主办、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第十七届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论坛如期举行。本届论坛共收到投稿744篇,涵盖东方语言文学文化、西方语言文学文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别和区域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及数智时代的外国语言文学六大方向,共设置10个分论坛会场,来自国内外高校的10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线下参与。
参会人员合影
在论坛开幕式上,党委书记李淑静老师致开幕辞,代表学院对参会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李淑静老师指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语学科正处在关键转型期,青年学子应勇担使命:一是做扎根中国的耕耘者,立足中华文化与中国实践,胸怀人类文明共同体;二是做数字时代的弄潮儿,以人文精神引领技术创新;三是做跨界探索的行动派,在新文科建设中拓展视野,推动学科互鉴。最后,她预祝论坛圆满成功,愿大家在交流中收获知识、增进友谊,为学术发展与时代进步贡献力量。
党委书记李淑静致开幕辞
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瞿毅臻老师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论坛是“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支持项目,旨在为研究生成长搭建学术平台。论坛特色鲜明,有效活跃了校园学术氛围,吸引了多所高校学生积极参与,推动了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发展。他肯定了本届新增“数智时代的外国语言文学”方向的创新意义,并感谢外国语学院全体教师及参与论坛评阅与筹备工作的师生。
瞿毅臻老师致辞
论坛开幕式邀请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长聘副教授胡蔚老师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所助理教授冯硕老师做主旨发言。
胡蔚老师在题为“语文学传统的力量和价值”的报告中,强调了语文学作为人文学科基础的重要意义。她指出,语文学旨在追寻文本的真理,体现对学术与理性的真诚信念。语文学不仅培养理性思维与独立精神,更坚守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术伦理。它要求研究者立足原文,尊重历史与文化语境,实现真正的理解与跨文化对话。胡蔚老师认为,语文学是一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有助于倡导宽容、和谐的价值观。她呼吁回归语文学传统,坚持理性之爱。
胡蔚老师做主旨发言
冯硕老师在题为“AI在学术写作中的价值与边界:科研视角下的理性审视”的报告中,从教学与科研角度探讨了AI对学术写作的影响。她指出,AI可作为辅助工具,提供及时反馈和激发思维发散,但不能替代人的思考,希望研究生秉持批判性思维,大量阅读,培养自己的观点,输出自己的评判。她强调应先独立练习写作,提升学术素养,在此基础上学会合理使用AI。最后,冯老师呼吁研究者应保持科研主体性,善用AI而非依赖AI,在AI时代坚守提问与思考的能力。
冯硕老师做主旨发言
随后,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蒋竺晏、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高可心、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杨佳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王艺霖和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刘益雯作为学生代表,依次进行了精彩的学术分享。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
上午的开幕式和主会场报告结束后,参会同学前往分论坛会场进行发言和讨论。同学们积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就各专业问题展开讨论。
分论坛会场
在论坛的闭幕式环节,点评嘉宾高山、郄莉莎、武伟、成沫、张欢瑞、易礼群、马宇晨等七位老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在研究中展现出的跨学科视野、创新意识与现实关怀,同时就论文写作提出建议,如注重逻辑清晰、立足理论基础、关注社会现实等,并鼓励同学加强口头表达训练,提升展示效果。
点评嘉宾高山老师
点评嘉宾郄莉莎老师
点评嘉宾武伟老师
点评嘉宾成沫老师
点评嘉宾张欢瑞老师
点评嘉宾易礼群老师
点评嘉宾马宇晨老师
在随后的颁奖环节,王丹老师宣读了本届论坛的获奖名单,在场的各位嘉宾老师为线下参会的同学们颁发获奖证书。在本届论坛收到的744篇论文中,共有28篇论文获评一等奖(博12篇、硕16篇),48篇获评二等奖(博17篇、硕31篇),69篇获评三等奖(博26篇、硕43篇),119篇获评优秀奖(博35篇、硕84篇)。
一等奖获得者合影
二等奖获得者合影
三等奖获得者合影
优秀奖获得者合影
在论坛尾声,副院长王丹老师致闭幕辞。她向同学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表示祝贺,并向参与论文评审的115位教师、长期支持论坛的研究生院、致辞嘉宾、主旨报告人,以及点评嘉宾致以诚挚感谢。同时,她感谢学院领导、教务办、学工办、院办、后勤人员的支持及外院研究生会为论坛筹备所付出的努力。最后,王丹老师寄语全体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坚持批判精神,守护人文情怀,勇于创新,在变化中找准方向,在融会贯通中走出属于自己的学术之路。
王丹老师致闭幕辞
第十七届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论坛圆满落幕。十七年来,论坛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学术前沿,汇聚青年力量,激发思想碰撞,成为连接学术理想、孕育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未来,期待更多青年学者在此深耕细作,于多元文化中提炼洞见,在学科交融中孕育新知。明年五月,期待燕园再相逢,共赴学术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