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北京大学第六届全国东方学与东方文学青年学者论坛顺利举办
2025-07-19
2025年7月5日上午9时,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国外文学》编辑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研究分会、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研究分会、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中国文化书院跨文化研究分院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方文学研究室协办的北京大学第六届全国东方学与东方文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大学民主楼顺利举办。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主任史阳主持。
与会学者合影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吴杰伟、《国外文学》主编刘锋、北京大学社科部副部长兼学科办副主任林丰民分别进行开幕式致辞。吴杰伟教授首先代表论坛主办方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向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探讨东方地区的利益与审美方式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内在需求,更是我们在网络时代应对挑战的重要课题。一直以来,北京大学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学者的成长与发展,持续为青年学者搭建优质学术平台。本次论坛的举办,正是希望成为青年学者学术道路上的重要助力。随后,刘锋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当下青年学者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活跃力量,但他们也受到现行学术评价机制的影响,学术成果缺乏展示平台。因此他呼吁各个期刊应以论文学术质量为标杆,支持青年学者,持续关注青年学者的学术兴趣与成果,杜绝 “唯引用率”、“拒发青年学者论文”等现象。同时,他也鼓励青年学者不断通过创新与协作开拓学术空间,最终实现个人发展与学科进步的双向促进。最后,林丰民教授在致辞中感谢了《国外文学》对本次论坛的鼎力支持,他高度评价《国外文学》坚守“唯学术质量”的原则,赞扬其对青年学者的包容。他还提出,东方学与东方文学研究是文明对话的纽带,我们需打破 “西方中心主义” 的框架,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他希望青年学者以论坛为契机,学有所获,思有所得,缔结学术情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东方学研究体系,使其成为沟通文明的桥梁。
开幕式主持及致辞:(第一排)史阳长聘副教授、吴杰伟教授、(第二排)刘锋教授、林丰民教授
开幕式结束后,八位来自各高校的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边明江讨论了森田思轩中国游记中的文体实验及其意义,他认为新文体的尝试预示了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文言与白话实能并存的可能性和现代文章及文学的发展方向。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刘雪瑽的发言以“‘知识束’与‘概念集’——从《山海经》管窥古代日本的外来文化接受机制”为主题,阐述了古代日本借 “做减法”与 “做加法”的双重机制,完成对于中华文化的“以己化他”与本土文化体系的构建。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钱程的发言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小说《爱的边境》中的冲突对立与消解,探讨了爱情是否可以打破藩篱和边境枷锁的问题。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穆祎璠从小说《黑马》中的考公现象入手,展现了根植于印度考公领域和当代印度去殖民和现代化的双重幻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杨婉莹的发言围绕物转向视阈下努埃曼的《礼物》,从文化符号、行动者网络与本体物质性切入分析书中“镜子”的三重角色。西北大学文学院讲师苏岑以“朝鲜文人对《孟子》仁熟观的讨论及文学书写”为发言主题,讨论了朝鲜学者基于自身文化传统,在继承朱熹等人观点基础上,经由李白为中介,对《孟子》仁熟观提出的质疑内容。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郝曦光围绕朝鲜时代女性汉文学对陶渊明诗文的接受,分析了前者在接受后者的过程中呈现出文化融合与性别化书写的双重特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石子萱紧扣弥散性宗教与佛教本土化的主题,以《醒世姻缘传》所见民间宗教为例,探讨《醒世姻缘传》中的佛教在地化宗教描写以及相关的宗教观念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与会学者发言
下午,论坛分为四组进行,共二十二位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进行了发言。第一、二组分论坛在民主楼208会议室进行。第一组由边明江主持,刘雪瑽进行评议。台州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章早晨以“《大东世语》源义经题材的汉文书写”为主题,阐释了汉文书写对义经、静御前等人物的重塑带来了一系列效果与问题。华东交通大学讲师史可欣从日本近代汉诗的战争叙事与政治言说入手,梳理了从幕末志士到甲午军中文学思想、文化观念以及地缘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变化,并辨析其对东亚汉诗史嬗变的重要价值。清华大学外文系博士生胡俊讨论了《蒙求和歌》中“汉祖龙颜”的叙述生成,他认为 “汉祖龙颜”故事不仅受到中国典籍影响,还在极大程度上汲取了从平安后期至中世时期在日本流传的汉高祖传故事的养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宋欣桐汇报了陆游《入蜀记》在日本的经典化进程,他以多个《入蜀记》译注本为“点”,结合社会史与接受史的双重视角,分析了其如何成为跨文化语境中的复合型经典。延边大学博士生苏展的发言以铃木虎雄《豹轩诗抄》的用韵研究为切入点,提出当时日本实际汉语语音特点与日本明治后期中国语教育的语言基础转为“北京官话”密切相关。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王安然以“中国左翼文坛对平林泰子的译介”为主题,通过对无产者“新妇人”的分析,梳理了在新兴普罗文学“目的意识”的驱动下,左翼文学家介绍和翻译表现无产阶级新女性文艺作品的情况。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周雨斐的发言紧扣明治汉文选本对清朝使臣评点的利用策略与本土经典化建构,分析了近代早期中日双方文化认知的不平衡性。
第二组由钱程主持,穆祎璠进行评议。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阿斯古丽·阿合木拉以“维吾尔语与乌兹别克语谚语的比较研究”为发言主题,阐述了谚语在中亚民间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在维护和发展中亚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促进区域内外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吉辰的发言紧扣《盐城》中的石油与资本主义,讲述了在石油开采与全球资本主义问题互动中被剥削者的痛苦经历。中央民族大学、巴黎文理研究大学博士生立斌的发言围绕龟兹佛教与龟兹语佛教文献,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展示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在佛教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西安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青年教师孟韡辰在发言中探讨了科威特小说《狼的味道》中的风景与身份认同,分析了小说中风景描写如何成为主角宰班内心与身份转变的关键媒介。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梦磊以清末民初鸳鸯蝴蝶杂志译介游记为发言主题,提出译介文本建构了一个全新的话语空间,在“传统”与“现代”的话语冲突中有效弥合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
与会学者发言
分论坛第三、四组在民主楼301会议室进行,第三组分论坛由郝曦光主持,苏岑评议。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巴扬以“知识流动与知识再生产:19世纪中国典籍在朝鲜半岛的流布样态”为题,基于燕行文献考察朝鲜使节对中国典籍的传播及运用,探讨以朝鲜使节为代表的朝鲜士人的知识结构和阅读取向。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讲师王琳在“朝鲜王朝女诗人文学意识发展与伦理环境的互动”的发言中指出,朝鲜女性诗歌创作呈现鲜明的性理学特征,作品普遍强调道德修养与家庭伦理,而个体情感表达则受到文化环境的显著制约。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博士生陈盟盟以“郝天挺《唐诗鼓吹注》与服部南郭《唐诗选国字解》的跨文化对话”为题,讨论了两部作品之间存在的跨文化对话,其本质是汉文化圈“经典重构”与“意义再生”的双重变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胡淑瑜做了题为“五山禅林对杜甫的诗意塑造与接受——以《翰林五凤集》题画诗为中心”的发言,探讨了五山禅林对杜甫及其诗文的接受过程,而其中的讲释、制图与题诗三个环节并非是简单的线性顺承关系,而是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的关系。延边大学博士生刘春藤在题为“高丽文人李齐贤《栎翁稗说》的诗学观研究”的发言中分析了李齐贤所著《栎翁稗说》中的诗话理论,对于我们了解高丽时期诗歌批评理论的概貌、研究高丽的汉诗理论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舒沛在题为“韩炳哲的东亚美学建构及其创造性误读——以‘Abwesen’为中心”的发言中阐释了韩炳哲基于东亚文化与哲学的现象学阐释提炼出的“Abwesen”这一概念,由此揭示出东亚思维非本质、不在场的一种整体性面向,并探讨了其所建构的东亚美学。
分论坛第四组由石子萱主持,杨婉莹担任评议人。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赵睿欣在题为“《时宪书》在东亚的传播与阅读”的发言中提出,《时宪书》不仅是清政府“时间主权”的制度性外化,更通过从天文文本向政治象征、文化资本与生活工具的转化,成为构建“东亚时间共同体”的关键纽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生柴丽干则通过“口传《格斯尔》与胡仁·乌力格尔集会主题比较研究”揭示,金巴扎木苏等格斯尔奇在演绎《格斯尔》时,既保留了史诗传统,又融入了胡仁·乌力格尔的叙事技巧。这些兼具胡尔奇身份的艺人,通过长期习得的演述技艺,自然地将两种艺术形式的元素融合,丰富了史诗的表现力。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阿雅思在“蒙古国现代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2001-2020)”的发言中指出,2001-2020年蒙古国文学在华传播呈现转写繁荣而汉译薄弱的失衡格局,破解这一困境需建立系统译介机制,培养专业译者,拓展传播渠道,实现学术研究与翻译实践的良性互动。最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生乌日力格以“哈斯宝评点中的‘意境’范畴探析”为题,论述了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评点中吸收并发展了中国的意境理论,他既赞赏曹雪芹“意与境浑”的艺术手法,又强调作品应超越具象描写,追求“象外之象”的审美境界。这一理论创新不仅丰富了蒙古族文论体系,也推动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跨民族传播。
会议主会场与分会场现场
在闭幕式环节,刘雪瑽、穆祎璠、王琳、石子萱作为代表,对各分论坛小组的发言与研讨进行汇报。最后,史阳长聘副教授对本次青年论坛进行了总结。他首先肯定了青年学者在东方学和东方文学研究领域的进取精神,并期许他们在未来超越前辈、早日成才。同时,他还指出,论坛旨在促进不同研究领域的交流碰撞,而非单一的自我言说,这契合东方学各个领域虽分散却能和谐共生的传统。回溯学科起源,中国东方学的初心是顺应国家需求,如今使命更新,他希望青年学人传承接力棒,推动学科持续繁荣。至此,北京大学第六届全国东方学与东方文学青年学者论坛圆满结束。
(文:高澍雨、葩丽扎提 / 图:张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