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2025年北京大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下的东方文学”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圆满落幕

  2025年7月11日,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中国文化书院跨文化研究分院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研究分会协办,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立项支持的第十七届东方文学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北京大学圆满落幕。本次暑期学校以“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下的东方文学”为主题,通过线下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为学员提供师生交流、展示自我和相互启发的学术平台。

  

  暑期学校海报

 

  6月30日至7月11日,北京大学东方文学暑期学校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韩国釜山大学、法国阿尔多瓦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举办十九场高水平、高质量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主题聚焦东方文学领域前沿议题,涉及东方文学、语言学与人类学、跨文化交流和比较文学、宗教学、历史学、翻译学等多个学术领域,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视角,共同探索东方文学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独特价值。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王邦维以“中印文化交流中的知识话语与知识体系问题”为核心,揭示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知识体系被改造并融入中国文化系统、形成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铭敬的讲座以“唐初小说集《冥报记》与日本古典文艺”为题,系统介绍了《冥报记》古写本传入日本后对当地佛教文艺的影响,梳理了中国古典文学在东亚的跨文化传播特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教授重点关注佛教故事的文本与图像在古代欧亚的跨文化之旅,以“大雁衔龟”故事为例,梳理了故事的多语种文本与跨媒介图像的传播过程,并讲解了该故事在古代欧亚传播中体现的“空间与飞行”和“双重观看”的特征。北京阿拉伯信息中心主任穆斯塔法·萨法里尼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林丰民的联合讲座关注巴勒斯坦文学与社会,全面梳理了巴勒斯坦地区自古以来的人口迁徙与文化存续,回顾了多个塑造巴以冲突格局的重要历史节点,同时也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剖析巴以冲突带来的人道主义挑战,评述国际社会的回应与努力,探讨中国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韩国釜山国立大学教授金承龙的讲座以韩国“宗家”的再思考作为理解韩国古典文化的关键词,剖析儒家文化在东亚的实践形态,强调其作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体价值。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陈岗龙围绕“食人玛哈沁”与“口裂女”故事展开对厄鲁特“玛哈沁”的语文学分析与故事学阐释,他通过跨学科研究,详述了“玛哈沁食人”传说如何由社会恐慌与民间故事传统结合而成,并将其与日本“口裂女”传说的发生学机制进行对比。法国阿尔多瓦大学教授金丝燕的讲座以汪德迈“汉文化圈”的思想脉络为主题,阐释并比较了汪德迈“汉文化圈”与“新汉字文化圈”理论,强调以跨文化视角反思中国文字“文言性”与西方“口语性”的差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朝戈金的讲座以“帕里-洛德理论”为基础,探讨口头史诗研究的理论迁移,展现了晚近的国际民间文艺学理论在大量继承了口头程式理论后,逐渐形成后“帕里-洛德理论”时代的新景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雪涛以“当代中国与全球视角下的佛教学建构”为题,系统梳理了欧洲现代佛教学的形成过程,分析其对中日佛教现代化的影响以及其中“信”与“学”的张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梁展的讲座围绕麦尔维尔与20世纪的主体性问题展开,以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为例,结合黑格尔主奴辩证法,探讨现代性语境下主体身份的建构与困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拱玉书以楔形文字和苏美尔文学为例,详细讲解了楔形文字的起源与苏美尔文学的滞后性发展,并反思了文字成熟度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副教授徐志长的讲座围绕叙事探究、具身写作与翻译的本末之道等议题,结合移民经验,分析叙事探究在跨文化写作与翻译中的应用,点明了“生活——叙事——再生活”的循环逻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侯宇翔教授从全球南方的区域国别学概念出发,以中国为例,详细梳理了区域国别学中“域外知识”与“自主”的关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沈卫荣的讲座以“民族语文学视野下的东方学和中国学”为题展开,他主张从民族语文学角度重构东方学,强调对藏、梵等“冷门绝学”的研究,主张以此建立中国自主的“中国学”。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一丹以拉施特及其“中国系列”著作为研究对象,解读了拉施特《史集》等著作中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并梳理了13至14世纪波斯与中国的知识交流路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程维教授的讲座以“以我为主,融通中外”的理论阐释与时政文献外译的实践路径为主题,结合实例分析了时政文献外译中“体”与“用”的平衡。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丁莉和长聘副教授琴知雅的联合讲座以《长恨歌》和《琵琶行》为例,梳理了两诗在中、日、朝的图像化接受史,并探讨了图像如何成为跨文化叙事的独立媒介。纽约州立大学教授雷静从人类语言学的角度入手,通过语言现象讲解了文化共性与特性,强调了人类语言学在跨文化交际、少数族裔政策等领域的应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南亚学院教授刘志强的讲座通过王翠翘故事在越南的传播及影响的个案研究,阐释了中国文学经典的本土化过程与区域文学之间的互动机制。

  本次暑期学校系列讲座的圆满举办离不开各位讲座主持人的鼎力支持与辛勤付出。本次暑期学校邀请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林丰民教授、丁莉教授、吴杰伟教授、琴知雅长聘副教授、翁家慧副教授、陈岗龙教授、范晶晶长聘副教授、廉超群长聘副教授、李海鹏助理教授、刘英军长聘副教授、史阳长聘副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讲座内容与点评环节的有机结合为各位同学拓展了研究视阈,同时也激发大家继续进行前沿探索,不断攀登学术高峰。

  7月9日和10日晚,暑期学校东方民间文学论坛、西亚北非文学论坛、东北亚文学论坛、南亚文学论坛、东南亚文学论坛和区域国别学论坛在外国语学院新楼举行。暑期学校学员在论坛中分享自己的学术观点,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陈岗龙、博士后李金剑、博士生杨婉莹、博士后向伟、博士后虞雪健、范晶晶长聘副教授、史阳长聘副教授、李海鹏助理教授主持各论坛,并对学员们的汇报进行评议,为学员论文的完善提出了中肯建议。

  暑期学校闭幕式于7月11日下午在北京大学理科教学楼206举行。闭幕式由史阳长聘副教授主持,林丰民教授和陈明教授做了闭幕式致辞。林丰民教授首先回顾了过去两周里近二十场讲座的主要内容,指出这些讲座不仅展示了跨界碰撞的瞬间,也启示着同学们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并非闭门造车的孤芳自赏。他表示,结业是新起点,鼓励同学们肩负双重使命:一是珍视冷门绝学,从各类典籍中打捞被遮蔽的知识;二是实现体用平衡,让东方文学智慧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桥梁。同时,他也希望这段学习经历能够成为同学们的珍贵记忆,他激励大家带着对自主知识体系的思考,继续探索东方文学,让文明互鉴的火种延续。陈明教授在致辞中将这次暑期学校形容为“一塔湖图两周游”,无论学乐,同学们都各有所得,这将是一段“得未曾有”的宝贵体验。此外,陈明教授还特别感谢了翁家慧副教授、史阳长聘副教授、张静老师等志愿者团队的辛苦付出。最后,陈明教授勉励各位同学珍惜过往、当下与未来,认真对待学习,肩负使命,脚踏实地且胸怀广阔,为家、为国、为民奉献青春。同时,他也祝愿暑期学校和青年论坛越办越好,为祖国培育更多英才。

  

  闭幕式主持及致辞:史阳长聘副教授、林丰民教授、陈明教授

 

  闭幕式致辞结束后,陈明教授为获奖学员颁发获奖证书。随后,来自分论坛的六位学员代表——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刘丹、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钱雪莹、西北大学硕士生唐艺璇、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生谢珊珊、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徐珂、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生媛媛分别以“王权与祭祀:琉球门中制的形成及性质”“求团结于远方:《海边》中的桑给巴尔民族共同体愿景”“退场的声音:奈保尔《灵异推拿师》中的对话性”“冲绳裔南美移民的身份认同冲突与重构——以大城立裕《诺罗埃斯特铁路》为中心”“参与、解构、再建构:《野猪渡河》对《西游记》的再演绎”“关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形成与传播路径的相关思考”为题做了优秀论文汇报。

  

  获得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的学员领奖

  

  优秀论文汇报

 

  随后,部分学员还分享了参加此次暑期学校的收获和感想。同学们纷纷表示,参与这次暑期学校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拓宽了学术视野,还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学术伙伴,可谓收获满满。

  

  学员分享暑期学校期间学习生活心得

 

  史阳老师针对学员们的分享和疑问逐一做出了回应与点评。他表示,当下文科的整体发展形势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但这也预示着,东方文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因此同学们更需要在今后的学术探索之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攀登新的高峰。本次暑期学校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文:高澍雨 / 图:张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