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之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弗朗切斯卡?奥尔西尼教授系列讲座成功举办

      应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世界知名南亚语言文学研究者、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教授弗朗切斯卡•奥尔西尼(Francesca Orsini)于2017年5月12日至18日,以“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特邀学者身份访问北京大学。来访期间,奥尔西尼教授先后举办学术讲座三场,系统介绍了近年来西方印度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并以生动翔实的个案分析呈现了她本人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次系列讲座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北京大学人文学部等主办。讲座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外研社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师生到场聆听。
      5月12日下午3时,首场讲座“欧洲印地语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方向”(Trends and Directions in Hindi Scholarship in Europe)在外国语学院新楼201会议室举行。奥尔西尼教授在讲座中着重介绍了近年来横跨欧洲、北美、印度等地印度文学研究的最新发展动向。她指出,这些新动向的出现实际上是传统印度文学研究范式与更大范围内的学术潮流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学术潮流主要包括:1. 现代史研究的“文化转向”;2. 印度高校英语文学研究的“印度转向”;3. 女性历史、女性主义出版以及性别研究的兴起;4. 书籍历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5. 对“早期现代史”的关注。奥尔西尼教授认为,这五类各具特色又彼此交织的潮流之所以为当前英语学界的印度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空间,是因为它们从不同角度激发研究者不断反思那些长期以来被固化的研究对象(如“印地语”、“印地语文学”等),不断将考察档案从少数主流“经典”延伸至非主流体裁、作家和作品,并将文本的生产、流通、表演等物质属性纳入考察视域,从而使文学成为探究和书写印度社会历史的必要工具。

\
奥尔西尼教授做主题讲座

\
奥尔西尼教授回答听众提问

      奥尔西尼教授在第一讲中侧重于对西方印度文学研究发展态势的整体把握,在随后的两讲中,她充分结合自身研究实践,以生动的案例分析和翔实的档案资料展示了印度文学研究与书籍历史、世界文学等学科结合的可行性和丰富成果。
      第二讲“书写多语文学史:以北印度叙事体裁为例”(Doing Multilingual Literary History – The Life of The Katha Genre)于5月15日下午3时在外国语学院新楼201会议室举行。奥尔西尼教授在本讲中深入探讨了叙事体裁文学在早期现代北印度地区的传播史。她首先对传统印度文学研究范式中将书写体系(script)、语言(language)和社群(community)进行严格对应的逻辑线(如天城体——印地语——印度教徒)提出质疑,进而以15至17世纪叙事体裁在北印度阿沃特(Awadh)地区的跨语际传播为例,揭示了印度语言、文字和叙事之间的高度混合性。通过追踪考察该体裁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变迁的社会文化想象、语言及美学要素、赞助人、流行度等元素,奥尔西尼教授对包括印度在内的广大多语地区(multilingual locals)的文学史书写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奥尔西尼教授做专题讲座“在场的缺席:印度文学、世界文学和19世纪书籍史”

      5月17日下午1时,奥尔西尼教授在电教114教室举行了名为“在场的缺席:印度文学、世界文学和19世纪书籍史”(Present Absence: Indian Literature, World Literature and Book History in the 19th Century)的专题讲座,这也是此次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此次主题吸引了来自北大校内外的近百名师生到场聆听。奥尔西尼教授指出,19世纪流通于欧洲的南亚书籍远超今日,这不仅与东方学家的研究兴趣有关,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特鲁博纳(Trübner & Co)等图书进口商的不懈努力。但大规模的文本在场却并未使现代印度文学在欧洲的话语体系中获得跻身世界文学之林的“许可证”。针对这一反差,奥尔西尼教授以史书美(Shu Mei Shih)提出的“认可结构”(structures of recognition)为理论依据进行了富有说服力的阐释。她认为,此种“在场的缺席”现象与当时欧洲知识界对现代“东方文学”的结构性偏见有着密切联系,这些偏见包括“东方文学”缺乏现代性、“东方文本”仅仅是语言学习的工具而非文学审美的对象等等。

\
奥尔西尼教授与现场听众亲切交流

      三场讲座最后均安排了近一小时的问答环节。在场师生针对讲座中涉及的话题积极提问,还就自身教学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与奥尔西尼教授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在场听众纷纷表示,奥尔西尼教授的讲座对他们开拓学术视野、丰富研究手段大有裨益。最后,奥尔西尼教授系列讲座在师生热情洋溢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附主讲人简介:
      弗朗切斯卡•奥尔西尼(Francesca Orsini),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印地语及南亚文学教授,世界著名南亚语言文化学者。主要从事北印度多语文学史、书籍史、印地语流行文学、女性作家及女性刊物、世界文学等领域的研究。2013至2014年为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2010年起历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南亚语言文化系主任、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现为文化、文学与后殖民研究中心主任。迄今出版《印地语公共领域:民族主义时期的语言文学》(The Hindi Public Sphere: Languag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Nationalism; 2002)和《印刷与愉悦:殖民时期北印度的流行文学与娱乐小说》(Print and Pleasure: Popular Literature and Entertaining Fictions in Colonial North India; 2009)2部专著,前者被学界公认为现代印地语文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后者则是英语世界第一部系统考察19世纪北印度商业出版史的学术专著。编有《叙述与文本:北印度的音乐、文学与表演》(Tellings and Texts: Singing, Story-telling and Performance in North India; 2015)、《帖木儿走后:15世纪北印度文化生产与传播的多元空间》(After Timur Left: Multiple Space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in Fifteenth-century North India; 2014)、《南亚书籍史》(The History of the Book in South Asia; 2013)等5部编著。在各类国际顶级期刊及其他同行评审论文集发表文章30余篇,并在英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院(British Academy)、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资助下主持课题若干项。2016年获欧洲研究委员会重点资助(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Advanced Grant),主持为期五年的重大研究项目“多语本地与重要地理”(Multilingual Locals and Significant Geographies)。曾应邀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印度国家文学院、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等学术机构举办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