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首届“非洲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

      2014年5月2-4日,中国首届“非洲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Afric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Teaching and Research)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他希望北大举办的这次会议有助于中非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巩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的还有尼日利亚驻华大使Sola Onadipe先生的特派代表,全国人大办公厅外事局原副局长、国内非洲斯瓦希里语文学知名翻译家蔡临祥先生,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兼非通用语专业分指委主任委员刘曙雄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方文学研究室主任穆宏燕研究员。各位嘉宾分别就中国开展非洲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性、学理性和必要性发表了精彩的观点。
 

\
 

\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树森教授主持。国外学者分别来自英国、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刚果(金)、加纳等国;国内学者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福建华侨大学、浙江湖州师院、山东德州学院、广东惠州师院、南海出版公司等相关高校和出版研究机构、与会者近百人,提交了近60篇论文。

\

      
      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主办,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协办,大会得到北京大学国家非通用语种本科生人才培养基地和北京大学教育部重点培育学科亚非语言文学学科的大力支持。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丰民教授主持了本次大会的主题发言,北京大学刘曙雄教授点评。尼日利亚伊巴丹大学戏剧系前系主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外讲席教授Femi Osofisan教授高度肯定了这次会议对于中非文学文化交流的里程碑意义,热情回顾了北京大学亚非系非洲文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并对北大非洲文学学科建设寄予殷切的希望。尼日利亚Obafemi Awolowo大学英语系主任Chima Anyadike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阿契贝和恩古基的非洲本土语言之争”。他指出无论是阿契贝运用英语写作还是恩古基采用非洲本土语言写作,都是试图使非洲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版图。中国资深非洲文学研究专家李永彩教授以“中国与非洲文学”为题,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非洲文学研究的历史,并介绍了自己一生从事非洲文学的研究体验,对与会的年轻学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晓萌副教授提交了《语言与权力——北尼日利亚个案分析》的论文。论文从多学科的视角,运用文献学、历史学、社会语言学与政治学等学科方法,深度分析了豪萨语从阿贾米语书写到拉丁化书写的深度原因,分析了语言运用和知识及权力的关系。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生程莹提交题为《“我没有选择”: 流动的日常体验与尼日利亚当代戏剧》的论文。作者曾到尼日利亚做田野调查,采访作家,对作品演出实况加以调研,论文主要借用流动性的概念解读当代尼日利亚戏剧对日常城市生活体验的挖掘。
      5月2日下午,本次会议分为4个平行论坛,学者们就阿契贝专题、非洲文学总论专题、非洲语言文化专题、斯瓦希里语专题等主题展开讨论。
      北大举办这次国际会议的主旨,也在于纪念被誉为“非洲现代文学之父”的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Chinua Achebe)。在民主楼208室举行的阿契贝专题论坛是本次会议最为重要的主论坛。阿契贝论坛由北京大学蒋晖副教授主持,天津师大孟昭毅教授点评。蒋晖副教授提交了《与心共舞:阿契贝小说的“回心与反抗”主题——以〈神箭〉为例》的论文。他认为阿契贝是“非洲的鲁迅”,阿契贝《神箭》的主题体现了日本学者竹内好提出的“回心与反抗”的概念,而这也是鲁迅作品的特点——以弱小民族为主力创作的反抗的文学。南海出版公司计划出版阿契贝的七部作品,作为阿契贝中译本的特邀编辑,陈蒙女士介绍了阿契贝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和出版情况,显示了国内出版界对阿契贝出版和研究的重视和支持。福建华侨大学杜志卿教授提交的论文题为《重审尼日利亚内战:钦努阿•阿契贝的绝笔〈曾经有一个国家〉》,他指出尼日利亚战争既是以阿契贝为代表的当代尼日利亚知识分子的巨痛,也是他们在思考其国家和民族命运时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山东德州学院高文惠教授从寻找自我属性、仪式的回归与补偿、直面非洲现实三个方面论述了《直面非洲的焦虑——阿契贝的本土表述》的主要观点。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秦鹏举的论文题为《走出传统与现代的泥淖——〈再也不得安宁〉奥比形象探析》。他认为阿契贝在展示奥比的个人悲剧乃至社会悲剧的同时,通过奥比这个“空心人”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探索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道路。北京顺义区第一中学教师齐林东作了题为《钦努阿•阿契贝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的报告,梳理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阿契贝及其作品的译介与研究历史。福建龙岩学院张武讲师在《死亡作为一种叙事手段:重读阿契贝的小说〈瓦解〉》一文中指出,作品中的死亡意向和死亡事件既是小说文本的叙事客体也是叙事手段。北京大学研究生于阗提交论文《钦努阿•阿契贝〈神箭〉中的非洲书写》,论文试图分析阿契贝如何在非洲视角下呈现与书写非洲的策略。
      非洲文学总论论坛在外文楼103室举行,由湖州师院颜治强教授主持,李永彩教授点评。蔡临祥先生提交了《饮誉世界文坛的非洲作家》一文。蔡先生基于自己的翻译和研究工作,介绍了多位具有代表性的非洲本土作家。天津师大黎跃进教授为大会提交了《中国“黑人性运动”研究》的专题论文。他指出,“黑人性”运动是一场以复兴民族传统价值为宗旨的运动,为唤醒民族意识,争取民族独立做出了贡献。颜治强教授在《论非洲的语言文学问题》一文中介绍了英语在非洲的功能、作用和变异。穆宏燕研究员提交了《循环永生与直线毁灭——简论索因卡死亡〈与国王的侍从〉中的时间观》的论文。论文认为剧中的对抗大半是形而上的生命轮回,体现了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的对立,但更体现了非洲的循环时间观——拯救循环时间观,这种非洲智慧是现代人走出现行时间观的一个精神途径。肯尼亚肯尼亚塔大学菲利普•厄扬(Philip Eryang)先生发表了题为《“杂交性”、象征主义与文本概念阐释与非洲后殖民英语小说》的论文。论文考察了相关文本中的象征、文本语境及其与“杂交性”的关联。惠州学院陈梦副教授做了题为《论索因卡对非洲传统的反思与超越》的发言,认为索因卡的作品实现了西方和约鲁巴传统的二重组合和双向超越。北京大学闵雪飞讲师提交了《米亚•科托小说中文化身份对的建构》的论文。2014年卡蒙斯文学奖获得者莫桑比克作家米亚•科托(Mia Couto)的代表作《不眠之地》(1992)被选为20世纪非洲大陆最重要的十部小说之一。他的创作力求寻求莫桑比克及非洲大陆的文化身份认同。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李臻提交了《诗性与理性的互通——库切对动物权利和生态哲学的探讨》的发言,试图从库切的《动物的生命》、《耻》等文本的生态书写中解读出库切生态书写的独特性。北京大学硕士生吴舒琦作了题为《渥勒•索因卡笔下的“狄奥尼索斯”——以〈酒神女祭司:圣餐仪式〉为个案的分析》的发言。论文通过文本细读分析索因卡笔下的“狄奥尼索斯”——奥贡神的形象,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索因卡的创作观和世界观。
      在外文楼206室,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方副教授和孙晓萌副教授主持了非洲语言文化专题讨论。刘海方博士介绍了自己在北大开设的有关非洲研究相关课程的情况。来自刚果(金)的博士生龙刚、加纳留学生Yvonne Prempeh、埃塞俄比亚外教Lina围绕林加拉语、特维语、阿姆哈拉语言文学等论题展开讨论,针对非洲本土语言、文学与文化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斯瓦希里语专题论坛在北京大学静园一院107室举行。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陈元猛教授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斯语部首席播音员陈莲英女士主持。会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由国内开设斯语的院校代表介绍了本校的斯语开课与教学情况,随后又各自分享了课堂教学的感受与体会。中国传媒大学敖缦云讲师介绍了自己在斯瓦希里语翻译教学中的经验。中国传媒大学李坤若楠讲师讨论了斯瓦希里语精读课堂的教学策略。北京外国语大学魏媛媛博士指出编写斯语新教材的重要性。天津外国语学院骆元媛、周丽老师就斯语视听说课题教学策略提供了教案。三所学校达成共识,愿意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分享各自学校的资料。陈莲英女士同与会者分享了她近几十年来做斯瓦希里语翻译的相关经历,她说斯瓦希里语是与广大东非人民交流的工具,学好语言、用好语言,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促进中非民间友好交流做贡献。北京大学研究生阎鼓润梳理了国内斯瓦希里语文学研究的现状,认为国内斯语文学目前还处于译介和评论阶段。蔡临祥先生认为国内斯语界应加强对斯语文学的研究,他鼓励在场的斯瓦希里语青年学子不仅要专注语言学习,也要注意补充文化知识,将来才能为斯瓦希里语在中国的教学与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2014年5月3日上午,“非洲语言文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在宋庄非洲小镇举办。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主任、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魏丽明教授主持。李永彩、陈元猛、蔡临祥、陈莲英、穆宏燕、蒋晖、杜志卿、张武、李坤若楠等与会者积极发言,充分交流了对于国内如何培养非洲语言文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并就非洲语言文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当前国内的非洲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以培养实用型语言人才为主,非洲语言文学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北京大学亚非系在综合型研究人才的培养上,一直在进行努力而艰苦的探索。如有计划地招收有志于从事非洲语言文学研究,来自斯语系、阿语系、英语系、法语系、西葡系、中文系等不同学科训练背景的本科生,利用北大的综合资源加以培养,再将优质生源输送到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继续学习,为国内培养非洲语言文学的高端的专业研究型人才。北大亚非系非洲文学方向第一届和第二届硕士毕业生目前分别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和北大亚非系攻读博士学位。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国内各高校的非洲语言文学领域的师资力量尚不能满足学生对非洲语言文学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的要求,因此,还需要各高校联合起来,共享现有资源,加强交流合作,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投身到非洲语言文学研究队伍中,推进非洲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5月3日下午,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拜访了京郊宋庄非洲小镇的主人——李松山先生和韩蓉女士夫妇并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他们是中国最早接触非洲本土语言斯瓦希里语的中国人。作为中国第一代对非工作者,他们热爱非洲艺术,收藏了坦桑尼亚、马拉维和赞比亚等非洲东南部国家的艺术品一万二千余件,被誉为中非民间文化使者,他们在长春创办的“松山韩蓉艺术收藏博物馆”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收集展品最全,以马孔德雕塑为主体的非洲艺术馆。目前他们在北京宋庄建设的非洲小镇充满了非洲元素,彰显了非洲艺术和文明的魅力。正在建设中的主体建筑“非洲论坛”富有非洲建筑的特点。李先生和韩女士对非洲文明的热爱和尊重深深感动了与会学者和学生。
      5月4日上午,与会学者前往宋庄艺术家天地进行文化考察,参观了小堡村的多个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馆,走访了多位艺术家的画室,受到了艺术家们的热烈欢迎,与会的非洲学者和留学生兴趣勃勃地学习书法,体味品茗作画的乐趣,在诗情画意的天地中,与会学者和艺术家们畅谈生活要义。与会者认为这次文化考察使大家真正体会到“艺术融入生活”的乐趣和情趣。
      本次会议的举办背景源于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规划。当今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变化之中,中非友好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和非洲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日趋繁荣。在愈加复杂的全球化语境中日益繁荣与发展的非洲文学,正在成为国际学界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非洲文学真正蜚声国际是在20世纪50、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至今的二十余年间,有四位非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1986年尼日利亚的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1988年埃及的纳吉布•马哈福兹(Naguib Mahfouz)、1991年南非的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和2003年南非的库切(J.M.Coetzee)。这从一个侧面表明,非洲文学已经不能再被看作边缘化的文学。20世纪中期以来,非洲文学的价值逐渐为世界所认同,国外已建立起颇为丰富和完善的教学机构和研究体系,国内非洲语言和文学的学科建设明显落后于国外知名大学。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亚非语言文学学科非洲文学方向的教学和研究一直未得到应有的开展,是处于弱势的边缘学科,直接影响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建设的布局和发展。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号召,于2009年开始策划并启动了非洲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步伐,招收第一届非洲文学方向研究生。
      亚非系非洲文学学科目前还处于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亚非系坚持聘请海外教授和国内外非洲本土语言的相关语言教师加盟亚非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如一直坚持聘请海外讲席教授为亚非系非洲文学方向的学生开设相关课程,他们开设的课程为同学们提供了国际的学术视野,使得亚非系非洲文学方向在建设伊始就能与国际学术界接轨。2010年开始,亚非系聘请哈佛大学著名学者Biodun Jeyifo教授和尼日利亚伊巴丹大学前戏剧系主任Femi Osofisan教授任亚非系的海外讲习教授,为非洲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开设了与非洲文学相关的课程。2012年,非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渥雷•索因卡教授(Wole Soyinka)应邀到访北大并作了题为“全球化逆流中的非洲”的讲演。2014年亚非系将聘请尼日利亚Obafemi Awolowo大学英语系主任Chima Anyadike副教授开设相关课程。

 

\


      本届会议国内外相关学者欢聚一堂,充分研讨,交流了相关高校非洲语言文学教学研究的情况,深入探讨了非洲语言文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学者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了联系,为进一步开展合作创造了平台。与会者深入探讨了国内外非洲语言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视野,分享了高校非洲语言文学教学科研的经验,达成培养非洲语言文学研究型人才的共识。与会者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必将引起国内外学界对于中国非洲文学学科建设的关注,促进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学科学界对中国非洲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视。

                                                                                                                                     文/魏崴、雅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