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东方文学与文明互鉴:东方史诗的翻译与研究”结项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2025-09-18
2025年9月14日下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东方文学与文明互鉴:东方史诗的翻译与研究”结项工作会议在北京大学民主楼208会议室召开。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东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西民族大学、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的18位课题组成员共同参加会议。
与会学者合影
会议伊始,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陈岗龙教授对课题结项工作的整体布局和要求做了简要介绍。截至目前,课题组已成功举办“古代东方史诗遗产”“蒙古史诗翻译与研究”“中亚史诗翻译与研究”“东南亚史诗遗产”四场专题研讨会。这些会议不仅展现了部分课题成果,而且受到了全国各地的史诗研究者的关注,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此外,在陈岗龙教授的带领下,经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目前东方史诗翻译、《东方史诗概论》编写以及课题署名论文等方面已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随后,项目组各子课题成员分别汇报研究进度。
会议上半场,“古代东方史诗”课题组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长聘副教授陈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长聘副教授刘英军、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讲师宝德楞和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讲师范宗朔分别就“古代两河流域史诗”“古代伊朗史诗”“阿富汗史诗”“纳尔特史诗”四个部分进行介绍,并对文献搜集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课题组其他老师进行了探讨和交流。老师们表示,古代东方史诗是浓缩了古代口头传统的精髓,也是后世诸多文学经典的前身,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文明互鉴价值。本项目成果不仅能够扩充目前国内对古代东方史诗的研究资料库,而且有助于吸引更多学术同仁关注该领域,进而推动相关研究甚至学科的发展。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代表“中亚史诗”课题组进行总结发言,详细地介绍了项目组成员目前在史诗翻译与研究等方面的成果。他表示,中亚史诗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空间,其未来发展值得期待。随后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讲师海纳尔、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张京京、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葩丽扎提·阿地里分别针对自己负责的“哈萨克史诗”“乌兹别克史诗”和“吉尔吉斯斯坦史诗”部分的翻译和研究情况进行了补充说明。
部分与会学者发言
会议下半场,“蒙古史诗”子课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玉兰、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副研究员白图亚以及陈岗龙教授分别概述“蒙古国史诗”“布里亚特史诗”和“卡尔梅克史诗”的翻译、研究以及概论部分的完成情况。在三位子课题成员的通力配合下,目前,该子课题在著作出版、译著翻译以及论文发表等方面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此外,陈岗龙教授还向课题组其他成员分享了史诗翻译和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随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长聘副教授史阳、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长聘副教授金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助理教授郄莉莎、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讲师吴小红、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副教授夏露对各自负责的菲律宾史诗、泰国史诗、马来古典史诗、印尼马来活形态史诗以及越南史诗的翻译和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报告。从东南亚的地缘政治及民族特点出发,指出了将传统民俗学的研究办法与本土化的地方性知识与民间文学分类体系相结合的必要性。最后,“非洲史诗”子课题负责人张文奕博士围绕《非洲史诗概论》的撰写,分享了自己在非洲史诗研究方面的最新发现与成果。
会议现场
会议的最后,陈岗龙教授作总结发言,对课题完成的重点、难点、要点做出了提示,鼓励各位老师积极交流合作,做好项目结项的收尾工作。从东方乃至世界史诗的宏观背景下把握史诗的翻译与研究问题,为史诗学、民间文学研究乃至文明交流互鉴以及“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和智慧。
文:张京京 / 图:额日古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