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耶鲁欧洲中世纪研究泰斗明尼斯教授十六年后重返北大,共赴中世纪文化奇旅


应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邀请

受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支持

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Douglas Tracy Smith讲席教授、英国国家英语文学协会荣誉会员、爱尔兰皇家学会院士

阿拉斯泰尔·明尼斯(Alastair Minnis)

来访北大,进行五场系列讲座

以“权威的博弈”为始,以“对‘真’的求索”为终

五场讲座依次探讨文本权威、神学伦理、身体感知、医学叙事与文学理论,

兼以三场精深对谈

为听众提供理解欧洲中世纪思想世界的多元视角

本次系列讲座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承办。讲座由英语系主任、长聘副教授纳海和助理教授倪云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高峰枫、助理教授倪云和复旦大学英语系教授包慧怡担任与谈人,数百名师生热情参与,讲座取得良好学术反响。

2009年以耶鲁-北大学术项目为桥梁,明尼斯教授首访燕园,思想的种子遂深植于未名湖畔的厚土之中;十六年后,这位对北大“念念不忘”的中世纪研究泰斗再度归来,以五场深邃而鲜活的思想盛宴,带领听众共赴一场横贯古今的中世纪文化奇旅。

第一讲:权威的博弈——西欧中世纪晚期经典注疏之嬗变

开宗明义,以文论道

明尼斯教授聚焦西欧中世纪晚期文本评注传统,深入探讨经院哲学的兴起如何为中世纪文学提供了全新的思想资源,以薄伽丘和但丁等文学巨匠为例,精妙剖析了拉丁文经典注疏在俗语文学写作中的创造性转化,深刻揭示了文学书写背后的文化交锋。明尼斯教授融合文学、哲学、历史与手稿研究,使文学经典成为思想博弈的载体,展现了打破学科壁垒、催生突破性认知的动态过程,为全球知识史和当代文化生产注入了新鲜视角。

明尼斯教授在讲座现场

在与谈环节,英语系高峰枫教授从圣经阐释与古典传统接受史的角度,与明尼斯教授深入探讨中世纪文学中权威观念与作者身份的形成机制。他高度肯定了注疏传统研究的价值,并且进一步延伸了“自我注疏”的生命力,指出这一传统自但丁后,在十八世纪的蒲柏等人的后代作品中不断复现,展现了其深远影响。在随后的提问环节,在场师生就但丁作为俗语诗人的身份、自我注疏的功能和中世纪女性作者权威等问题踊跃提问,现场互动气氛高涨。

高峰枫教授评议

第二讲:痛苦与惩戒之辩——中世纪神学家的思想挣扎

由文及身,由灵至肉

第二场讲座中,明尼斯教授围绕肉体痛苦的神圣性、痛苦在中世纪神学中所扮演的深刻双重角色和中世纪神圣痛苦叙事的流变等多个维度,通过文本分析与理论阐释,清晰呈现了中世纪神学家在协调神圣正义与人类苦难时的思想脉络与内在张力。明尼斯教授在本讲中深入探讨了文化研究与伦理价值之间的平衡和互动,不仅映照出中世纪的社会心理与权力结构,更为当代的社会与文化治理提供了注脚。

纳海教授主持

第三讲:幻肢之学:从灵魂至脑际——中世纪研究与神经科学的对话

古今交融,身心互映

“当肢体已不复存在,为何疼痛依然真实?”明尼斯教授从这一令人困惑的现象切入,引领听众步入一个横跨哲学、神学与神经科学的探索之旅。他系统梳理了中世纪神学与现代神经科学在解释“无身之感”这一问题上的理论对应,指出现代神经科学中关于幻肢疼痛的研究表明,大脑所构建的身体模型能够产生真实的疼痛体验,这与中世纪关于灵魂能否在离身后感受痛苦的思想辩论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明尼斯教授以将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创造性结合的视角,启动了对身心关系的深度思考,在这一讲中,最前沿的科学发现与最深厚的人文传统相遇,共同谱写探索人类认知的新篇章。

活动现场

第四讲:外科术发轫、族裔与复活:中世纪“腿部移植”神迹考辨

奇案钩沉,身相之辨

本场讲座中,明尼斯教授聚焦于中世纪腿部移植的神迹传说,以共时和历时两种视角系统剖析了其在文化艺术中的再现和流变,深入考量了文化、信仰和权力在身体这一对象上的角逐。他首先深刻阐释了“腿部移植”这一神迹传说折射出的中世纪欧洲复活神学、种族思想和医学话语的交织,并以杜波依斯提出的黑人身体与宗教话语之交互为参照,考辨了神学主张与现实种族实践之间的联系与张力。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明尼斯教授探讨了后世对这一移植神迹的艺术演绎,通过考查黑人形象在文艺复兴时期至现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不同形式,从历时发展的维度为这一传说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历史意涵。通过微观案例,明尼斯教授在本讲中展现了文化研究联接古今的阐释力量,于历史细节中蕴含的宏大文化关怀。这无异于授予听众理解身体、种族与权力等永恒议题的关键钥匙,不仅深刻揭示了“历史惯性”的生成逻辑,亦为审视和应对当下社会挑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视野与智慧资源。

活动现场

在与谈环节,复旦大学英语系包慧怡教授从三个角度与明尼斯教授展开了进一步对话。她认为明尼斯教授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中世纪的身体观,并将移植神迹与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相应桥段进行比对,映照出中世纪与现代身体观之间的深刻差异。包慧怡教授同时援引但丁的《神曲》与该故事进行横向对比,进一步深化了明尼斯教授关于身体完整性的讨论。最后,包教授指出讲座的图像学内容与现代种族观点形成了巧妙互动,高度评价了讲座与当下种族关怀的关联性。交流环节中,在场师生就自我与他者、身体的边界性、神学语境下的种族暴力等问题踊跃提问,明尼斯教授以其精深明辨的思维分别予以解答。

包慧怡教授评议

第五讲:西欧中世纪文学中对“真”的求索

返璞归真,百川归海

作为收官之讲,明尼斯教授回溯“真”(authenticity)这一文学的核心母题,深入分析这一概念在神学权威、集体伦理与历史传承中的丰富流变,并审视其对现代的深刻启示。明尼斯教授对核心概念的剖析极为精细,致力于追溯“真”这一观念的学术源头,并层层梳理其在中世纪的多重内涵与数百年间的意义演变。明尼斯教授的视野横跨文学、神学、哲学,为听众提供了罕见的概念谱系分析,讲座以生动的历史叙事,揭示了“真”这一概念的文化意涵,帮助听众透视当代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和心理需求,带领我们领略文化史的迷人魅力。

活动现场

在与谈环节,北京大学英语系倪云老师指出系列讲座呈现出一条“从中世纪基础到现代问题”层层递进的“叙事弧线”,最终指向“我们当前的意义危机”,她以约翰·威克里夫为例进一步阐明,早在十四世纪,思想史上从神本世界观向人本自我认知的重大转型,其种子便已悄然埋下。倪云老师随后提出“当字面意义扩展至容纳比喻意义时,权威和中介的角色将何去何从?”一问,不仅切中中世纪阐释学的核心,也清晰映照出当代社会信息。在交流环节,在场师生围绕AI时代如何重新审视“真”,以及莱昂内尔·特里林对“真”的经典辨析等话题进行了热情提问,明尼斯教授凭借其渊博的学识与清晰的逻辑与听众展开了深入对话。

倪云教授评议

讲座结束后,明尼斯教授对北京大学的热情接待表示诚挚感谢,并对北大在人文领域的学术积淀与人才培养质量给予高度评价。明尼斯教授表示,此次北大之行令他印象深刻,他十分期待未来与北京大学师生开展更多层次、更宽领域的学术对话,并表达了对中国学界创新活力与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与美好期待。明尼斯教授的北大之行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次文明对话,在北大与耶鲁大学、复旦大学之间构筑起新的学术桥梁,为我校与国内外高校的人文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校学者共聚一堂,切磋学问、激荡思想,展现出开放包容、其乐融融的学术生态。

讲座结束后明尼斯教授与复旦包慧怡教授及英语系教师合影留念


从中世纪欧洲的思想世界

到智能时代的文化疆域

人类对根本关怀的持续追问从未停止

历史的光芒在每一次叩问中绽放

文明的内涵在每一次对话中厚重

让我们携带时间的智慧

跨越国别的边界

在思想的回响中书写迈向未来的指南


特别鸣谢: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外国语学院外事秘书谭胜方老师,耶鲁北京中心对本次活动的支持

文:曲思喆

图:曹含笑、黄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