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段晴教授荣获北京市第15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19-06-27
段晴教授的专著《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佉卢文尺牍》于2019年2月获北京市第15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一、本书简介: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佉卢文尺牍》一书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与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合作的结晶,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疆丝路南道所遗存非汉语文书释读与研究”的系列出版物之一。在书中,段晴教授对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所藏的四件佉卢文木牍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和分析。通过对佉卢文尺牍的转写、定名和内容的考察,作者认为这些尺牍应出自斯坦因定名的尼雅13号遗址,反映了三、四世纪时鄯善王国的社会、经济、官制等情况,资料弥足珍贵。本书所著内容基于前所未知的原始文献,从而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独到性。
佉卢文曾经是贵霜王朝的官方文字,所记录的语言是印度西北方言。佉卢文在我国新疆绿洲一直沿用到约公元5世纪。虽然鄯善王国的官方文字、语言来自西方,却使用了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木牍,从而揭示了中原对西域社会文化的影响。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对佉卢文的研究不仅是我国学界的缺损,国际上对尼雅出土佉卢文世俗文献的研究也进入了至少几十年的停滞状态。本书体现了中国学者对佉卢文研究领域的新贡献,也为考古、历史研究领域做出了贡献。
佉卢文至今已经灭绝约一千五百年。但是不能不说,用佉卢文所书写的佛教文献曾经对中原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中国的翻译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通过翻译,异域的思想得以在中原传播,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中国人最早翻译的文献是佛教文献,而近年来出土的佉卢文献以及学者的研究表明,早期佛经翻译者如竺法护等,所缘依的版本,其语言应是犍陀罗语,或者称作印度西北方言,而其文字应是佉卢文。
目前新疆地区所发现的佉卢文书主要涵盖两方面内容,佛教的,以及世俗的。尼雅遗址是出土佉卢文最多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仍然不断有一些佉卢文木简被发现。1959年新疆博物馆馆长李遇春在尼雅考古时有数量不菲的发现,20世纪90年代中日共同尼雅考察团也发掘了不少木简。这些木简,分散保存在新疆乌鲁木齐博物馆、和田地区博物馆以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零星的,也见收藏于甘肃、青海藏医药博物馆。在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有收藏,原来在洛阳发现的刻有一行佉卢文的石头,收藏在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根据中山大学刘文锁提供的最新统计资料,已经发现的佉卢文文书总计1241件,其中包括皮革文书26件,纸帛文书12件,其余均是木牍文书。
二、本书创新之处
根据对尺牍的释读,作者发现这些文物原本出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地新疆的尼雅遗址,并全部出自同一遗址点,这便是中外考古队认定的第13号遗址。第13号遗址所在地,在佉卢文木牍中叫做“耶婆聚落”,这为尼雅遗址上曾经的群落划分提供了清晰线索。书中梳理了佉卢文世俗文书的诉讼用语,并发现了与中原类似的刑罚,甚至可以帮助解读古代中原的刑罚用语。本书还纠正了之前学者的偏差,揭示了以胡文化为背景的鄯善社会的独特性。鄯善王国没有州县制,曾经推行分封制。但是,因为引入木牍书写技术,引入类似中原主簿的职官设置,公元三世纪末曾经发生针对分封制度的改革。这些尺牍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的珍贵资料。
三、作者简介
段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雅讲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础梵语、印度传统梵语文法、中古伊朗语言、梵汉佛经对比研究等。
1978-1982年,师从季羡林教授获得印度古典语言文化专业硕士,之后赴德国汉堡留学,主科师从R.E.Emmerick教授,学习中古伊朗语言专业,副科师从L. Schmithausen以及A. Wezler教授,学习古典印度语言文学。1986年底获得德国汉堡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回到北大任教至今。著有《波你尼语法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于阗•佛教•古卷》(中西书局2013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于阗语卷》(中西书局2015年)、《于阗语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中西书局2019年)等多部著作。主持国家社科重大课题“新疆丝路南道所遗存非汉语文书释读与研究”,多部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
才洛太: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