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高永伟教授“词典考古学视角下的英汉汉英词典研究”讲座成功举办

2025年11月19日晚,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北京大学“语藏计划”系列讲座第3讲在外文楼206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高永伟教授做了题为“词典考古学视角下的英汉汉英词典研究”的报告。讲座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副所长冯硕老师主持,所长胡旭辉老师担任评议人。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老师、副院长吴杰伟老师、日语系孙建军老师和南亚学系张幸老师以及外院的学生到场聆听。

在报告中,高永伟教授指出,词典不仅是记录词汇、服务交际的语言工具,更是观察文明互动与文化流变的重要“历史文献”。他从“词典考古学”的独特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了英汉、汉英词典两百余年的编纂历程,生动展示了英汉汉英词典如何折射出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格局的深刻变迁。报告还着重讨论了早期汉英词典的谱系研究、《康熙字典》的翻译与借鉴、早期英汉词典之间的传承脉络等问题。高永伟教授强调,AI 时代为词典考古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词典研究正从过去的人工碎片化解读,转向基于大规模语料的规模化、精细化和关联化分析,实现多本跨时空词典的系统比照以及语义演变、用法变迁和文化联系的深度挖掘。他指出,智能技术的运用有望大幅减轻人工标注和统计的重复性工作,使研究者能够更加专注于具有前沿意义的核心学术问题,从而为词典学与语言史研究打开新的空间。

在随后的评议环节中,胡旭辉老师对报告作了点评。他表示,词典编纂不仅是语言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更承载着知识工程与文明记录的功能,这体现了人文学科独特价值,也有力回应了社会上“文科无用论”的质疑。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词典远不只是学习外语的工具;在北大和复旦这样同样重视基础与理论的学术共同体中,词典研究可以与诸多语言学方向对话交叉,从而拓展理论研究的边界。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孙建军老师指出,“词典考古学”为观察语言与文化打开了新的视野,而高老师在 AI 时代到来之前即长期致力于碎片史料的搜集、梳理与整合,工作扎实而不易。张幸老师则从方言研究出发,表达了对方言词典的浓厚兴趣,希望今后能进一步梳理出值得重点研读的方言词典谱系。现场同学也积极参与提问,例如不同类型的编者在参与词典编纂时会采取怎样不同的策略和取舍等。最后陈明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对报告进行点评总结。讲座在热烈而富有启发性的交流讨论中圆满结束。

图:刘传

文:刘传、冯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