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和区域研究

张忞煜

基本信息

  • 姓名:张忞煜
  • 职称:助理教授、研究员
  • 导师类别:博士研究生导师
  •  
  • 电子邮箱:zhangminyu@pku.edu.cn
  •  

个人主页

https://minyuzhang.academia.edu/

课题组公众号:季风实验室(Monsoon-Lab)

个人简介

张忞煜,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助理教授、研究员。本硕博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印度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早期现代印度文献与历史、印度当代思潮与问题、印度洋地区文明交流互鉴。主持国社科重大项目“世界诸文明在印度洋地区的交流交汇研究”(23&ZD324)等各级课题十余项,出版各类著作6部,发表中外文论文及报刊文章60余篇。

教育背景

2005年9月-2009年7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印地语专业文学学士

2006年9月-2009年7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双学位法学学士

2009年9月-2012年7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印度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硕士

2012年9月-2016年7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印度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博士

任职简历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地区研究教研室 讲师(2016年-2019年)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 助理教授、研究员(2019年-)

研究领域和方向

早期现代印度文献与历史、印度当代思潮与问题、印度洋地区文明交流互鉴

学术荣誉

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

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

北京大学黄廷方/信和青年杰出学者

获奖情况

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论文二等奖

北京大学第二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东方青年学者”奖

代表性成果

(一)早期现代印度文献与历史研究
专著
1. 张忞煜:《格比尔诗歌译注与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9月。


译著
1. [印度] 格比尔:《格比尔双行诗集》,张忞煜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9年3月。


论文
1.Zhang, Minyu, “Kahai Kamāl Kabīr kā: Changing Images of ‘Kabīr’s Son’ in the Sant Tradition”, Danuta Stasik and Imre Bangha, eds., Literary Cultures in Early Modern North India: Current Researc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pp.149-167.
2.熊艺、张忞煜:《中世纪后期与近现代印度史编纂》,《北大区域国别研究》第8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第178—195页。
3.张忞煜:《独立后印度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贡献与局限——一项以阿里格尔学派的穆斯林王朝史研究为核心的考察》,《史学理论研究》,2024年第1期,第36—44页。(CSSCI)
4.张忞煜:《格比尔文本与印度文化的早期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3年第2期,第144—160页。
5.张忞煜:《填补北印度宗教史书写的“缺环”——评莫妮卡·霍斯特曼〈帕克蒂与瑜伽:十七世纪手抄本中的一种话语〉》,《世界宗教研究》,2022年第7期,第124—128页。(CSSCI)
6.张忞煜:《长时段历史视野下的Hindu族群建构与印度历史书写》,《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第99—109页。(CSSCI)
7.Zhang, Minyu, “Nectar or Arrow: Cases of Missense Textual Mutations in Early Kabīrian Padas”, Manuscript Studies, vol. 4, no. 1, 2019, pp. 134-145.
8.Zhang, Minyu, “The Making of Kabīr’s Rasa: A Case Study of North Indian Bhakti Intellectual History”, Early Modern India: Literatures and Images, Texts and Languages, Maya Burger, Nadia Cattoni eds., Heidelberg, Berlin: CrossAsia, 2019, pp. 173-189.
9.张忞煜:《多元帝国下的“王法—教法”博弈——以印度锡克教—莫卧儿政权关系演变为例》,《世界宗教文化》,2019年第1期,第33—39页。(CSSCI)
10.张忞煜:《〈格比尔百咏〉与格比尔文本传统》,《外国文学》,2018年第2期,第31—38页。(CSSCI)
11.张忞煜:《泰戈尔〈格比尔百咏〉对印度神秘主义思想史的建构》,《国外文学》,2018年第1期,第119—125页。(CSSCI)
12.张忞煜:《中世纪北印度纺织工群体的伊斯兰化》,《世界宗教文化》,2017年第1期,第88—94页。(CSSCI)


(二)印度当代思潮与问题研究
译著
1.[印度] 翁普拉卡什·瓦尔密齐:《剩饭》,张忞煜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3月。


编著及章节
1.张忞煜:《司法制度》,谢超主编:《印度政治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第152—207页。


论文
1.张忞煜、詹丹妮:《革命为何缺席:从国大党兴衰看印度近现代政治》,《文化纵横》,2024年第4期,第85—94页。(CSSCI)
2.张忞煜:《欢迎来到“政治印度教共和国”——现代印度政教关系与印度教民族主义者领导权的确立》,《北大区域国别研究》第7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第67—82页。
3.张忞煜:《有天花板的强人政治:国家-社会结构中的印度政党》,《文化纵横》,2023年第3期,第95—103页。(CSSCI)
4.张忞煜:《当代印度的“政治印度教”体制——一项以司法—宗教关系为核心的考察》,《世界宗教文化》,2022年第5期,第48—54页。(CSSCI)
5.张忞煜:《再见,甘地!——独立后印度政治电影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电影艺术》,2022年第5期,第126—134页。(CSSCI)
6.张忞煜:《论“达利特意识”与达利特自传〈剩饭〉的批判性书写》,《外国文学》,2022年第3期,第136—143页。(CSSCI)

7.张忞煜:《印度司法制度的变迁及其影响》,《南亚研究季刊》,2021年第4期,第99—120页。(CSSCI)
8.张忞煜:《印度穆斯林的现状、困境与思考》,《中国穆斯林》,2021年第3期,第69—72页。(CSSCI)
9.张忞煜:《印度国族建构框架的失衡与反思——以〈公民身份法修正案〉风波为例》,《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年第5期,第94—100页。
10.张忞煜:《文学与历史的“互为语境”——达尔米亚〈虚构亦历史:现代北印度的长篇小说与城市〉评述》,《外国文学》,2020年第1期,第179—189页。(CSSCI)


报刊文章
1.张忞煜:《张忞煜评〈新专家〉:变革中的印度“政治市场”》,《澎湃新闻·上海书评》,2025年1月3日。
2.张忞煜:《“神庙经济学”:“印度教特性现代化”的又一试验》,《世界知识》2024年第5期,第31-33页。
3.张忞煜:《印度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去莫卧儿”风波》,《世界知识》2023年第13期,第62—64页。
4.张忞煜:《去殖民化,印度总理莫迪的“政治软饮”》,《世界知识》2023年第1期,第65—67页。
5.张忞煜:《泥淖中的大象:话语霸权陷阱中的印度国大党》,《世界知识》2022年第2期,第64—65页。
6.张忞煜:《政治印度教的“团党平衡”:新变化与新挑战》,《世界知识》2021年第1期,第30—31页。
7.张忞煜:《罗摩神庙奠基,冲击印度世俗主义传统》,《世界知识》2020年第17期,第34—35页。
8.张忞煜:《封城后他们徒步返乡:印度城市化中的破碎之人》,《澎湃新闻·思想市场》,2020年4月3日。
9.张忞煜:《印度正在成为“印度教国家”吗?》,《澎湃新闻·思想市场》,2019年12月25日。
10.张忞煜:《谁的印度斯坦》,《世界知识》2018年第24期,第66—67页。
11.张忞煜:《印度“上师”膜拜风波:从历史上的宗教迷雾到当代的政教纠葛》,《澎湃新闻·思想市场》,2017年8月31日。

 

(三)印度洋地区文明交流互鉴研究
编著及章节
1.谢侃侃、张忞煜、曹寅编:《季风亚洲:全球视野下的跨印度洋文化网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2月。
2.Zhang, Minyu, “Le Monde Chinois: Importation et Assimilation du Yoga”, Yoga: L’encyclopédie, YséTardan-Masquelier ed., Paris: Albin Michel, 2021, pp. 570-576.
3.张忞煜:《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张西平、张朝意主编:《中外人文交流年鉴 (2017—201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5月,第270—279页。


论文
1.张忞煜:《印度研究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权转移——从1986—1987年中美南亚研究代表团互访说起》,《北大区域国别研究》第8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第66—80页。
2.张忞煜:《印度达利特文学与新“文学亚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2024年第1期。(CSSCI,《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24年5月全文转载)
3.Zhang, Minyu, “Yoga’s Reintroduction to Modern China via the West”, Significant Others — Significant Encounters: Micro-histories between India and Europe, Philippe Bornet and Nadia Cattoni, eds., Heidelberg: CrossAsia, 2023, pp.115-133.
4.Zhang, Minyu, “Re-discovering Buddha’s Land: the Transnational Formative Years of China’s Indology”, Translocal Lives and Religion: Connections between Asia and Europe in the Late Modern World, Philippe Bornet ed., Sheffield: Equinox, 2021, pp. 149-168.
5.张忞煜:《超越“现代—传统”的两分法——印度伊斯兰改革复兴运动德欧班德运动研究》,《北大史学》,2021年第2辑,第220—239页。
6.张忞煜:《西藏的南亚通道建设与印度学知识产业链》,《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9—22页。(CSSCI)


报刊文章

1.张忞煜:《泰戈尔、吉卜林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帝国往事》,《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思想》,2025年2月19日,第13版。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课题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诸文明在印度洋地区的交流交汇研究”
2. 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印度洋史史料整理与研究”子课题“印度洋地区的南亚史料整理与研究”
3.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印度早期现代历史进程中的格比尔文本传统研究”(已结项,优秀)
4.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印度政教关系史视野下的《治世之道》研究”

 

参与课题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冷战后全球主流媒体意识形态演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国际舆论对策研究”

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世纪东方区域文学年谱整理与研究(2000-2020)”

3. 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研究专项“亚洲文明全要素研究”

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东方文学与文明互鉴:全球化语境下的东方当代小说研究”

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比较视野下的伊斯兰与现代性”

学术团体和社会兼职

1. 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伊斯兰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2. 中国南亚学会理事

讲授课程

研究生课
1.南亚地区研究专题
2.国别和区域研究著作选读
3.印度洋地区研究
4.研究生写作规范(合上)
5.国别和区域研究:理论与方法(合上)
6.中国与周边地区关系(合上)
7.周边国家宗教与政治(合上)
8.南亚与东南亚研究(合上)

 

本科生课
1. 印度研究专题
2. 国别和区域研究导论(合上)
3. 中国与周边地区关系导论(合上)

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访学进修

1. 2006.9-2007.6 印度圣雄甘地国际印地语大学
2. 2013.9-2014.1 瑞士洛桑大学南亚语言与文明系
3. 2015.3-2015.6 印度德里大学东亚学系

 

国际会议
1.“Yoga’s Reintroduction to Modern China via the We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ulture, Health and Illness in Contemporary Asia: Grassroot Articulations and Alternative Imagination, Nov 25-26, 2023,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2.“Envisioning an Alternative Leadership: Investigations and Controversies over Subhas Chandra Bose’s Whereabouts (1945-1974)”, Beijing Forum: The Harmony of Civilizations and Prosperity for All, Panel Session 1: The End of Empire, World War II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sia, Nov. 3-5, 2023, Peking University, the 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Education, and Chey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Beijing.
3.“Kahai Kamāl Kabīr kā: Lineage Competition within the Kabirian Tradition”,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ly Modern Literatures in North India (ICEMLNI), July 18-22, 2018, Warsaw, Poland.
4.“The Forgotten Kabīr-Kamāl Lineage: a Case Study of Early Modern North Indian Vernacular Spiritual Authority”, the 227th meeting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March 17-20, 2017, Los Angeles, US.
5.“Nectar or Arrow: Cases of Textual Variations in Early Kabirian Padas”, ECSAS 2016: 24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South Asian Studies, July 27-30, 2016, Warsaw, Poland.
6.“The Making of Kabīr's Rasa: A Case Study of North Indian Bhakti Intellectual History”,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ly Modern Literatures in North India (ICEMLNI), July 15-19, 2015, Lausanne, Switzerland.